云南省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市 650000
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其对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房屋建筑工程中最重要是的混凝土技术,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点进行仔细的研究。本片文章主要研究了目前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的主要情况,还对一些影响施工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提出如何提升施工中混凝土技术水平的意见。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研究
引言
城市化进程背景下,建筑工程的总体规模随之扩大,社会各界对建筑工程的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均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组成中,混凝土与钢筋均是不可或缺的材料,各自的施工质量均会对建筑的整体品质产生影响,因此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探讨极具必要性。工程实践中需合理应用施工技术,精准把控技术要点,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优势,创建高品质的建筑工程项目,使其维持稳定的使用状态。
1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在土木工程中,主要包括施工材料、机械设备、施工对象等,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施工方式,增强建筑的实用性与结构性,从而获得预期的施工效果。混凝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由于建筑具有多形态化的特点,其工艺流程就有一定复杂性,导致增加了工艺难度。因此,需要规范各项工艺流程,提高施工质量与效率,满足土木工程的建筑需求。其次,混凝土结构在不同材料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差异性,其主要由水、水泥、砂石等众多材料混合制成,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降低材料的承载能力。最后,混凝土结构工艺相对较为简单,使用材料具有较高的性价比,不但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与抗拉能力,而且可以使用矿渣和煤泥等工业废料,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混凝土加固施工的方案设计思路
加固混凝土的工程施工环节能否达到良好的工程施工标准,主要取决于工程加固施工的总体方案设计。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总体的工程加固处理方案时,必须全面结合钢混结构的最大承载限度、结构强度等级与配筋分布情况,经过全面的工程数据测算才能给出科学的工程加固处理施工方案。此外,工程设计人员还要保证全面考虑加固混凝土梁体、混凝土屋面与混凝土支撑柱体的工艺手段差异性,灵活运用混凝土材料加固处理工艺手段。例如,在优化设计建筑支撑体系时,工程设计人员首先必须确定梁柱结构的稳定性,然后经过严格的稳定性验算才能给出结论数据。工程设计人员对于预应力拉索的重要结构部位也要进行精确的承载力数据计算,进而给出外加的混凝土支撑结构、预应力拉索与其他支撑结构的最大荷载值,并结合钢混结构目前达到的最大承载限度来布置钢框架结构以及安装千斤顶。当前,加固混凝土的重要施工手段包括置换加固工艺方法。与传统的加固混凝土工艺方法相比,运用置换加固的工艺手段可以进一步保证钢混结构的整体坚固程度,明显增加混凝土各个关键支撑部位的承载性能。在优化结构设计的具体环节中,工程设计人员应首先算出混凝土的柱体高度、柱体宽度、构件的横截面积、结构件的稳定系数、轴向的压力值以及抗压强度系数等,然后经过全面的综合对比,才能给出适合土木工程结构的最佳混凝土加固实施方案。
3优化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方法
3.1选择适宜的原材料并做好养护工作
为了提升整体工程的质量,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所选的原材料。首先需要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配合,技术人员需要考虑好天气、环境等因素来考虑具体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方案。而施工人员在具体的实施中,需要对于各种材料的性质,根据技术人员提供的方案,对各种原材料的配置比有足够的控制力,并对施工之后的效果进行预期,从而提升混凝土施工的技术水平。施工人员在施工的时候,要对水泥的选择有充分的考虑。水泥的配置是整个混凝土技术的核心内容之一,不能有一丝的懈怠,否则一旦出现材料配置问题,将会给工程带来严重的后果。
3.2混凝土制备技术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工单位需参考混凝土强度、成本、混凝土结构质量等因素,合理确定混凝土材料的配合比。鉴于砂、骨料、水泥、水对混凝土结构质量、成本的影响作用,在实践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通过整合相关要求及目标,确立最佳配合比方案。
3.3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搅拌技术
混凝土是基于多类原材料按特定比例经充分搅拌后所形成的混合料,合理控制各类材料的配比对于提高混凝土的工程性能具有显著作用。正式施工前需组织工艺性能试验,确定在混凝土性能最优条件下的配合比,同时明确具体作业规范,将其作为混凝土大批量生产的基本指导。
3.4搭建脚手架支撑体系
在搭建加固工程的施工脚手架时,施工人员务必保证脚手架整体结构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杜绝人为的错误施工操作造成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受到影响。同时,施工人员也要充分重视自身的施工安全,佩戴必要的施工防护设施,杜绝施工现场安全事故。例如,对于满堂脚手架在进行全面搭建的施工处理过程中,应保证符合工程设计的立柱间隔距离,且不能小于设计的立柱间隔距离,必要时工程施工单位应调整局部区域的脚手架间隔距离,但是需要避免频繁调整原有的工程脚手架设计间隔距离。必须保证满堂脚手架各个立柱部位的坚固性与安全性。在多数情况下,脚手架施工至少需要保证1m左右的立杆搭接长度,旋转扣件数量至少保证达到3个以上。施工人员在支设脚手架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自身的施工安全性,避免由于人为疏忽而产生工程施工安全隐患。
3.5浇筑技术
建筑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浇筑技术的关键在于浇筑厚度、坍落度的控制。其中,浇筑厚度的设置需以结构类型为参照依据。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宜选用跳仓法进行施工,即预先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分成多个小部分,按照间隔浇筑形式,针对各小部分分层浇筑(浇筑厚度较低)逐一完成不同位置小部分的浇筑,最终将所有小部分整合成一个整体(即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这一施工技术不仅可避免留设后浇带问题,还可充分保障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质量(内外温差参数较低)。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施工中,需先完成底部初次浇筑(浇筑厚度设置为50mm),随后按照60cm的标准开展分层施工;在板、梁结构施工中,可在初次浇筑50~100mm厚的水泥砂浆后,改以200mm的标准实施连续浇筑施工。而在坍落度参数设置方面,需结合所浇筑混凝土结构要求,合理设置坍落度参数。如在浇筑高密度配筋混凝土结构时,需将坍落度控制在50~70mm;而在浇筑无配筋结构时,则可按照10~30mm的标准控制浇筑坍落度的相关参数;在浇筑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梁、板结构时,则需将坍落度控制在30~50mm。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施工人员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细化施工工序,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同时,需要有效控制温度应力与材料配比等,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为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吉红.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20(8):122-123.
[2]刘堃.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3):190-191+193.
[3]吴浩.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199.
[4]钱江.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管理[J].工程技术研究,2019,4(7):118-119.
[5]顾晓晴,倪青.土木建筑工程项目的混凝土加固施工技术分析[J].混凝土,2019(5):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