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利委员会中游水文水资源局
摘要:“数字黄河”的建设是以黄河流域的真实水文数据信息为基础,以正确的水文模型为核心,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决策工作提供了准确参考依据,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黄河水利工程;管理方式应用;数字黄河
一、“数字黄河”的概述
“数字黄河”是原型黄河的虚拟对照体,主要是利用全数字化的数据平台作为支撑,构建起虚拟化的模型,营造与黄河流域环境相似的数字化研究环境,采用数字化模式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治理工作和管理方案进行真实化的模拟和全面化的分析。针对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现状,要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对传统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手段和开发方式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黄河水资源治理和开发目标的实现。
“数字黄河”的建设是需要依靠信息化技术手段,如测量技术、GIS技术、遥测技术、GPS技术、遥感技术等等,不仅能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全面收集,还能实现数据信息的快捷传输,将黄河流域内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融合,形成数字化的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在这个数字化集成平台中,通过利用技术人员和数字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治理工作和开发利用进行全方位的模拟分析,继而增强黄河流域治理开发工作的科学性。
二、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与决策对时效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充分是利用遥感技术、遥测技术等,改造传统的数据信息采集方式和传输处理手段,为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根本保证,提高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时效性。而且,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治理开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料,研发了诸多的技术软件,通过建设“数字黄河”工程,对数据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和有效建设,实现对数据资源的充分整合,有效的完善通过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避免资源的开发和浪费。
同时,受到地理环境和技术手段的限制影响,黄河流域水资源数据信息的采集多是依靠人工方式进行,尤其是黄河流域上游的交通不便且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更需要人工方式完善数据信息的采集。而“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则是在黄河流域水文资源数据信息的收集工作中应用自动化监测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来建立自动化的水资源数据信息处理分析系统,扩展信息的采集频度,增强管理工作的宏观性调控。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黄河流域内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新时代下“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相关设置功能不断完善,涵盖了诸多的功能系统,如信息采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防汛应用系统、视频会商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等等,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增加了水文信息采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在实现黄河防汛工作和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其弊端日益的凸显:
第一,设备老化和人才匮乏的问题。黄河流域通信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以无线通信系统为主,涵盖了微波通信、卫星通信、无线接入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现代化的综合业务通信网络。但当前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多的需求,且数据信息传输能力不足,年久老化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都使得黄河流域防汛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隐患。长期以来,专业技术人才的匮乏,以及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在基层的河务局工作中,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较差且专业知识匮乏,导致防汛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不利于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的落实。
第二,防汛应用系统的碎片化,以及黄河流域防汛工作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由于早期黄河流域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导致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存在多种管理模式,使得部分业务在内容方面相互叠加,且信息的检索也需要进入到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中,整个工作环节费时费力,经常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现象。
同时,由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缺少规划和指导,导致其数据信息管理出现孤岛现象,并且以往的黄河信息化建设不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带动工程建设,而是利用工程建设推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再加上数据信息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中形成了不同定义,很难做到数据信息之间的互相连通,在工作中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浪费。
三、黄河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注重充实各级队伍建设的专业技术人员,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根本支撑,并且也要注重对现有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技术教育培训,丰富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增进业务部门和信息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保证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高效化开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注重信息化建设资金多方筹措
目前,黄河流域防汛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严重老化,是亟待升级和改造的,且各级防汛部门要明确自身的工作需求,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做好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前期工作,加大运维经费的申报力度,做好新增信息系统的测算。黄河流域防汛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防汛业务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关键,涵盖了水文站网的布设、监测设施的建设等等。但当前缺少对黄河流域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合理规划,再加上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完善,需要制定适合黄河流域防汛工作开展的信息化系统,明确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和建设标准,将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工作和防汛工作进行分类实施升级。
四、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指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采集、输送、存储、处理、服务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水利工程运行的整体效率。具体而言,水利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就是在行业内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来开发与水资源相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汛工作的开展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保证,促进水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
“数字黄河”工程按照相关规划建成以后,形成了空间层面、地面层面、地下层面的全方位监测体系,对水文气象、洪水演进、水资源、流域生态、河势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监测,并综合数据信息形成模拟模型。随着黄河流域范围内经济的快速增长,黄河防洪工作、供水工作、发电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应的管理决策难度增加。而“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则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虚拟模型对黄河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模拟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决策工作的科学性。
结语
综上所述,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工作和防汛工作,要注重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应用,构建起虚拟化模型,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模拟,提高决策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证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数字黄河”工程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峰,崔婷婷,张镇滨,陈伟.探讨黄河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新模式研究[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004):045-046.
[2]卫国峰,周红霞,谷奎林.黄河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新模式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011(029):007-008.
[3]赵寿刚,李建军,周莉.黄河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监督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003(005):105-109.
[4]陈霞,熊长军,郭蕾.加强黄河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措施[J].水能经济,2016(003):118-118.
[5]韩晓南,高继成.济阳县黄河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探讨[J].水利经济,2004,005(022):01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