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下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5/3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罗玉琪
[导读] 摘要:在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传统的农业、农村条块发展思维已经无法奏效;单纯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成都  610500
        摘要:在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诉求,传统的农业、农村条块发展思维已经无法奏效;单纯的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也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产业升级、统筹开发等要求。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1]在乡村的大背景下,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旨在通过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融合,带动乡村的振兴、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深入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以及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进行研究。从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三个方面提出集农旅合一、多产业联合、多方参与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理念框架通过构建多产业耦合共生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乡村振兴发展。
        关键词:共生;田园综合体;乡村振兴
        引言:目前已有的实践理论中,田园综合体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培育农村农业发展新动力、加快城乡一体化速度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对众多政策及文献的研究,发现田园综合能够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动力,这将会成为引领农业改革步入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其次我国传统的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建设等发展模式在诸多方面遭遇瓶颈,想要突破现有模式,田园综合体是一个有效的工具,可预见性的地在农业创新升级、产业模式的突破提供新的思路与载体;最后田园综合体为我国城镇化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新的道路,因为田园综合体通过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促进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的建设等,推动城乡统筹,同时田园综合体基于农业,同时挖掘乡村地域空间的生态、文化、休闲功能,使得乡村地域主体功能得以延续。
        1、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景观多样化,在古时人们对田园生活已有向往,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题材的诗人,其作品让人们对田园生活充满了无限憧憬,这便是田园综合体发展萌芽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农业,1987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方式逐渐拓展开来,然而,随着城镇化发展,人们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家越发向往回归农田的悠闲生活,1988年深圳举办首届荔枝节,以荔枝作为主题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农田活动取得了成功,随后各地纷纷相仿,观光休闲农业的概念诞生,与其他产业的结合成为田园综合体的前身。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学者围绕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新农村建设、农家乐景观设计等三个方面对村庄景观做了研讨,如同济大学王云才教授从乡村景观旅游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充分利用乡村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对乡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可以实现乡村景观景美、共生和宜居等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平台,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美好生活的新样本,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下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力量,农村农民精准脱贫的新方式。
        2、国外研究现状
        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部分发达国家农村的经济发展发生转变,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西方国家中日本、荷兰和德国最早对乡村景观规划进行研究和探索。而在亚洲地区,较早对农村进行规划和研讨的国家是日本和韩国,它们不仅注重强调对农村耕地和传统自然景观的保护,而且因地制宜,将当地生态环境与文化、风俗融入其中,呼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3.未来发展状况
        我国正处于城乡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田园综合体作为是一个新兴概念、新兴事物,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次需进行长期实践的三农探索实验,田园综合体的模式种类繁多,而针对不同分类的规划模式却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一切都尚处于初步试验中,隐患也是藏匿其中。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法如下。
        (1)、政策下经济一体化的产业链。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农民和企业等。

政府是田园综合体的统筹者,统筹社会资本和农民参与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同时为田园综合体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项目建设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农民既是田园综合体土地、建筑等资源的所有者,又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参与者,以及服务的提供者和利益的共享者回,企业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主力军,其将资金、技术和人才引进田园综合体,为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由此会产生出一些问题,在时代背景下政策的实施程度会影响到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未试行的政策文件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实施的步伐,寻找到真正适合村民的生产结构方式,村民参与式的意愿强度,统筹政府、企业、村民三方关系以及适合当地的农业项目,企业考虑是否具有投资意义、如果实施空降性的农业形态将会导致乡村资本结构的变化,失去了乡村的独立社会形态,演变成被利息和城镇化催生的产物,对此,为乡村灌入可持续血液,实现自发性的产业链。必须考虑到后续运维问题,高校合作现已成为时下比较合益的合作方式,在此过程中,高校学生与企业人员有机遇与乡村进行亲密的接触,这样可以水到渠成地建立产学研游示范基地和高校产业创新高地平台,村民因为高校联盟可以学习现代农业流程与精品农业技术,如川音艺谷就是一个优质内容的提供商,切实提升到农产价值促进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乡村带来真实的强有力的活力。从而达到真正的村民与企业共生、村民与高校共生、村民与政府共生。
        (2)、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运用和发展。田园综合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等空间进行统一安排,“多规合一”是田园综合体空间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在规划工作开展之初,应当搜集田园综合体的上位规划及相关规划,包括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等,统筹各类规划,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但是现实中,部分开发商结合全域土地整治规划,以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方式将整理出的建设用地变相进行房地产的无序开发,成了资本的圈地运动,违背了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初衷,在进行田园综合体规划时,要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生产功能是田园综合体的基本功能,生产空间也是田园综合体最有价值的空间,不能以各种名义侵占农业生产空间。农民是田园使用者,整个田园综合体商业布局的部署没有形成一个集中的主题性是废弃的,点位零散的布局是带动不了当地生产生活的。因此依托园区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确定主题后合理功能分区,整合有机可利用资源,遵循保护生态、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项目试点实施,合理规划应统筹利用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利用外围资源的田园艺术功能,商业业态与艺术空间的高度结合,田园综合体的造血功能与三生融合。
        在以后的发展中,当田园综合体带来的经济链达到饱和时,最能吸引政府、企业、农民的无疑是文化输出和人才供应了。“人”是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标,而人才的来源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首要问题。目前大多数乡村人口以中老年留守人口为主,年轻人员流失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吸引年轻人返乡就业协调不同人群的利益关系,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
        结语
        田园综合体的良性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管理体系,是多方利益的统筹者,包括政府、村民和企业,政府是领导者,企业则是创造者,村民是建设的参与者,构建积极紧密的联合模式,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才能持续。三生共融的空间发展,我们很少将共生理论与田园综合体规划发展融合,从多元主体的共生、复合空间的共生、产业共生、环境共生出发,推动田园综合体的良性发展,使得各个要素协同合作,各司其职,解决乡村发展受阻问题,突破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农业新发展,增加农村发展新动能,这对于未来同类的田园综合体规划具有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功能的若干意见(中央 [2017] 01号).2016-12-31。
        [2]陈宇、陈书琳.基于耦合共生理论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建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年12月第39卷,第12期。
        [3]樊海强、陈雅凤、詹烨、郭雨.共生理论下田园综合体的解析与营造——以水尾村为例.小城镇建设.2018年第36卷,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