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中新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四川绵阳 621100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大力打造循环农业模式,在该模式下不仅实现了对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实现了农业和其它产业的结合发展,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从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入手,讨论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制,阐述种养结合模式下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空间布局,最后说明种养高效循环农业技术的利用,希望对有关研究带来帮助。
关键词: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构建
我国是农作物种植大国,也是禽畜养殖大国。通过打造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可以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满足人们对清洁农村能源的需求,加强生态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势在必行。从整体看来,发展循环农业既可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也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这与当前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不谋而合。
一、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种植与养殖结合的生态产业链就是基于生态学原理,把农户养殖和农产品种植结合在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下,通过优化组合打造出农业多元化发展经济,也就是实现种植和养殖间的废弃物交换,达到能量循环利用的目标,以此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化网络体系,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问题[1]。
(二)特征
相较于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循环农业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农产品价值,尤其是可以在副产品和废弃物中获取新的价值,比如农作物种植可以通过产成品获取经济效益,而农作物秸秆可以转化为饲料与肥料,再如养殖领域中的禽畜粪污可以利用相关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与沼气,最终打造出封闭式的产业网络。
二、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形成机制
(一)共生关系
在整个农业系统当中,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也可以通过某个环节补充间接形成密切关系,这是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的前提。比如农业企业与农户加强联系可以打造出生态产业链,而上游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副产品与废弃物可以为下游生产提供原料,进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出全新的能量与物质利用链条[2]。
(二)经济利益驱动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不管是企业还是农户,其最终目的都是获取最大经济效益。从产业链中获取价值也是企业和农户的主要出发点,由于企业与农户为不同利益主体,所投入的农业产业要素以及农业资源稀缺方面的差异造成各主体获取利益不同。因此需要在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中实现合理分配,最终达到技术上和资源上的循环利用。
(三)生态效益的追求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不管是产业活动还是生产相关农产品都需要兼顾环境保护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农业产业的未来发展。追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使得企业与农户更加关注综合效益,避免由于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间的矛盾导致环境问题出现。所以需要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为打造循环农业生态模式提供支持。
三、种养结合模式下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空间布局
企业不仅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加工者,也是排放农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主体。要想打造出现代农业生态产业链,就要促进企业内部各生产环节的横向联系以及与农户的纵向联系,最终打造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促进污染物废弃物在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与农户间的闭环流动,以此有效对农业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企业需要借助种植业与养殖业间的关系打造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农业生态产业链。比如以禽畜养殖为主的企业通过粪污排放处理开发沼气项目,具体说来:农村地区可以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模式,比如加强对沼气的副产物利用可以减少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以此对土壤性状优化,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出生态型种植业,大部分土壤微生物有益于作物生长发育,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肥力演变等都有重大影响,可以说土壤微生物分解是种养循环的载体。不仅可以构建出以畜牧产品为主的生产加工的产业链,还可以构建出以禽畜粪污为主的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对于以农作物种植和生产为主的企业,要加强与畜牧业的结合,比如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利用秸秆等废弃物满足禽畜的粗纤维补充,进而打造出循环农业生态模式。整体看来,通过利用禽畜粪污和作物秸秆,可以形成企业与农户间相互联系的产业链条[3]。
四、种养高效循环农业技术的利用
(一)稻鸭共育生态种养技术
稻鸭共育指的就是把刚出壳十天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当中,这样鸭子就会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而且同时鸭子的运动也一直在刺激水稻的生长,增加水中的含氧量,并且鸭粪便也能作为肥料。稻田为鸭也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以及食物,还有日常活动的场所,这样一种稻鸭相互促进的体系就叫做稻鸭共育。
1、选育好鸭种。首先应选用适于稻间放养的中小型个体鸭子,其次要育好雏鸭。由于早春气温较低,应注意防寒保暖,同时要喂少量浸湿的碎米、碎玉米和细麦糠,并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一般在饲养室(棚)内摆放一些浅容器,内盛清水以提供雏鸭游玩锻炼,提高对水的适应能力。饲养到20~25日龄,每只体重150g左右时可放到稻田中饲养。
2、放养时机。一般以秧苗返青、开始分蘖时放鸭,根据季节灵活掌握,夏秋季气温高时,雏鸭可小一些;早春或秋末气温低时,放牧的雏鸭要大一些。稻子抽穗扬花后停止放鸭,以免伤害稻子。此时,如果鸭主翼羽在3cm以上就可上市出售,如不到出售年龄,可转入江河湖泊里放牧。从本地的实际情况看,除水稻生长期在稻田里可固定放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草籽、春花、晚稻收割后的茬地放鸭。
3、放养密度。鸭在稻丛间的放养密度一般以180~225只/平方米为宜,最好以500只左右为一群,既有利于避免鸭群密集而踩伤前期稻苗,又能分布到圈定范围稻间各个角落去寻找食物,达到均匀控制田间害虫和杂草的目的。
4、肥水管理。鸭在稻间觅食活动期间,田面水层要浅,使鸭脚能踩到表土的水层,以利于鸭脚踩泥搅浑田水,起到中耕松土,促进水稻根、蘖生长发育的作用。此外,可通过分片搁田的办法,解决水稻晒田的需要,即在一片稻田中,其中一半稻田内保持水层,把鸭赶进去,另一半排水搁田至达到要求为止。或者把鸭赶到田边的河、塘内过渡3~4天。为了不影响鸭在稻间觅食生长,最好在移栽水稻前一次性施足肥料,以施腐熟长效有机肥(枯饼750公斤/公顷)、复合肥(225千克/公顷)为主,追肥则以鸭排泄物和绿萍腐烂还田肥土代替。
5、病虫草害的防治。防治稻间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但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虫等疾病还须辅以高效的农药防治。建议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喷药期间应注意及时收鸭离田,待安全间隔期后再放鸭。
6、鸭的饲养管理。为提高鸭的成活率,防止夜晚天敌的侵害,特别是人为偷盗,以及便于鸭子转场放牧时的管理。每天清晨将鸭子空腹赶入大田,到傍晚又将鸭子收回鸭棚。傍晚收鸭回家,再适量增喂一些辅助饲料如碎米、米糠。刚放养10天左右的雏鸭觅食能力差,早晚要添补一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辅助性饲料,以满足鸭早期生长发育的需要。投入量要根据稻田内杂草、水生小动物的数量来定。
(二)利用沼气的副产物发展种养业。
1、利用沼液浸种:不仅可以给作物提供养分,同时还具有催芽和刺激生长的作用。2、沼液在果树与蔬菜上施用可以叶面追肥和抑制病虫危害作用。
3、沼渣可以用来栽培食用菌、养鱼、养黄鳝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种养循环农业模式的利用可以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缩短养殖周期,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杨俊,于鹏,李霞姣.双季稻田"三位一体"高效循环农业模式及效益探讨——以衡山仲旺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8,15(2):99-102.
[2]刘秀霞.“小麦+谷子+养羊”循环农业模式应用与探讨[J].中国农技推广,2020,36(3):18-19.
[3]第一农经网:农业科技种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