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民歌风格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30期   作者:马艺萍
[导读] 摘要:音乐是被文化洗礼的声音。
        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党建服务中心
        摘要:音乐是被文化洗礼的声音。作为艺术作品呈现的民歌,也渗透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极尽笔墨地描述了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以致后人将他的理论总结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有失偏颇,但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
        关键词:地域文化;民歌风格;民歌文化
        引言
        音乐与书法、绘画、舞蹈等都属于具体的艺术呈现形态,是人类历史发展中艺术创作的体现。当前民族音乐创新发展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忽视其文化基础有关。要想深入剖析民族音乐,解读内涵,实现创新传承就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深入探讨民族音乐的特定审美属性与价值,以把握文化意蕴基础上实现民族音乐的传承。
        一、民族文化认同视角下的中国民歌传承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认同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由于不同的民族生存的地缘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对于本土文化的领会意图迥然相异,大多数人都是忠于自己的本土文化,对于自身的民族文化,人们大多都是保持着保护与依恋的态度,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来看,人类的民族文化认同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变化,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显,增强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提升文化生活水平;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才有的文化和有机组成系统,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出来的巨大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文明的符号,炎黄子孙的智慧与文化修养通过传统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对我国产生巨大的影响,也给世界各国文化带来了极大帮助;中国民歌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融合、发展和传承是共通的,中国的文化发展理念是全球文化共享,文化艺术没有边界、没有国界之分,民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瑰宝,民歌代表着中国向全世界展示着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民歌在长时间的精益求精以及无数优秀民间音乐家的智慧创造下,其艺术载体、行事风格已经日趋完善,再加上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凭借智慧创造出了世界上都少有的民歌遍地、乐声震天的气氛与境界,虽然全国各族人民文化、人文、地理都存在着差异,但他们所创造出来的形式丰富、各具特色的民歌文化都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中国的民歌要做好传承与发展,首先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民歌具有较高的文化传承价值,它衔接着历史,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文化特点,不仅艺术形式多样化,还抒发着少数民族的内心情感,民歌的传承与发展与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可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民歌蕴含着少数民族博大精深的信息文化,是少数民族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是延续本土文明的重要因素,对于现如今来说,做好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非常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组织启动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未来我们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特殊保护与发扬光大。
        二、地域文化影响下的民歌风格表现形式
        (一)内蒙古游牧文化影响下的浑厚蒙古族民歌
        内蒙古草原是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以农业与畜牧业为主,他们以肉,奶,面为食。蒙古族四胡是最具蒙古族特色的乐器之一,分高音四胡、中音四胡和低音四胡三类。形制和汉族地区的四胡相同,常使用红木、紫檀木制作,琴筒多呈八方形,蒙以蟒皮或牛皮为面。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很爱唱歌。从类别上看,蒙古族民歌分为礼仪歌和牧歌。两种形式的民歌适用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仪式。蒙古族非常重视礼仪,礼仪歌用于婚宴和迎接客人等场合,礼仪歌涵盖了亲情、友情、爱情的内容,也有对草原人们心目中的英雄的赞美、蒙古族赛马、摔跤、射箭等活动项目也在其内容范围之内。

热情好客的蒙古族朋友会深情演绎《敬酒歌》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并为之献上洁白的哈达。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为主,比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天堂》等歌曲道出了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牧歌的歌词写景、状物、抒情于一体,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并在和谐基础上建设美好社会的图景进行了勾勒。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的特点,决定了其民歌气势恢宏、曲调悠扬、节奏自由。牧歌的节奏一般较为悠长、自由,这比较符合牧民在放牧过程中的吆喝语调,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二)陕西、山西民歌的传承方式
        民歌在当代的传播有很多方式,有的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利用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有的被融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很多作曲家在原有民歌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作构思,在原有民歌基础上延展出新的段落,成为一首曲式结构较为复杂的民族声乐作品;也有的作曲家对原民歌的结构进行了扩充,编配了钢琴伴奏,成为了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歌曲;也有的作曲家将西方和声作曲技法融入到民歌的创作中,以民歌为母本,创作出了很多合唱作品。在以民歌为母本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西北民歌成为了作曲家们首选的素材之一。例如,近几年来,西北民歌频繁出现在影视剧中,以西北民歌为题材创作的影视剧插曲越来越多,以表现西北人民生活情怀的影视剧作品层出不穷,因此西北民歌借助影视剧的传播走入了全国观众的视线。
        (三)广西壮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广西壮族民歌不仅体裁多样,韵律丰富,更为突出的是其具有非常浓厚的情感特色。由于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行,社会在不断进步,所以文化的变迁也为民歌赋予了新的情感特色,因而壮族民歌情感丰富,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广西壮族民歌不仅包括单纯的叙事歌,还包括生活和生产歌,另外还有风俗歌和情歌。首先,所谓的叙事歌就是直接反映历史事件和传说的歌,例如《盘古歌》、《乱世歌》等;其次,所谓的生活和生产歌,就是在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产生的民歌,主要用于描绘和记录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锯木歌》、《谜歌》等;另外,风俗歌主要是指直接反映壮族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的民歌,例如《打鼓歌》、《祭牛歌》等;最后,还包括情歌,主要就是为了表达内心的情感,不仅包含苦情歌和爱情歌,还包含吊唁歌,根据个人情感的不同,音乐内容也不尽相同,例如苦情歌的代表《穷人歌》,吊唁歌的代表《二十四孝歌》,至于爱情歌就较为丰富了,也是壮族民歌当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形式,表达了壮族男女单纯美好的爱情,并且大多数的爱情歌都被赋予了故事性,趣味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结束语
        地理环境既是人们生活之所,也是音乐作品的创作之源。民歌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民歌多样性的特点促进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和民族发展。不同地域的人们以民歌为载体,抒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生命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永葆民歌艺术之树长青,我们需要在新时代继承发展并创新民歌。
        参考文献
        [1]刘峻杉.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探究[J].戏剧之家,2019 (29):147-148.
        [2]危瑛.论广西壮族民歌的艺术特色及其创新发展[J].艺术评鉴,2019 (09):23-25.
        [3]赵斌.河南民歌艺术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19,39(04):47+54.
        [4]田甜.浅析陕北民歌演唱艺术及发展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9(01):80-82.
        [5]伊丽媛.中国民歌发展历程中的时代化与地域化元素[J].文艺评论,2018(06):124-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