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精准扶贫的困境与路径探索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2期   作者:黄文婵
[导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精准扶贫政策供给和治理现状,以精准扶贫的制度环境与行动者的互动为线索,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
        隆安县扶贫信息管理中心  广西南宁  5327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基于精准扶贫政策供给和治理现状,以精准扶贫的制度环境与行动者的互动为线索,研究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问题。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不仅受制于科层制下的层层加码中的政府政策和政治过程,也受制于非正式制度如不患寡而患不均、勤俭持家和自强不息的社会文化因素消解的影响,由此构成上级政府要求和基层执行扶贫政策之间的张力。治理、纠正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偏差,提高精准扶贫的治理质量需要完善地方政府扶贫政策,对精准扶贫中的“等靠要”行为更需要建立反向激励机制。
        关键词:基层政府精准扶贫;困境;路径探索
        引言
        扶贫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政治任务。扶贫在改善和提升贫困人群的生活质量、增强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提升政府的合法性。自国家推进精准扶贫以来,中国农村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6%,农村贫困问题得到了阶段性有效应对。国家推进的反贫困事业不仅极大增强了农民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也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政府的公信力。在扶贫取得阶段性成绩同时,精准扶贫政策在执行中仍存在着明显的不精准现象。
        1基层政府在精准扶贫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精准扶贫需要对不同的贫困地区、不同的贫困农户进行识别、帮扶、管理和考核,许多环节都需做到精准。基层政府担负着直接的、重要的管理和领导责任,完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任务。上级政府的扶贫任务要落实到位,基层群众的愿望、要求要及时准确地向上反映。在扶贫过程中,基层政府在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就能带领广大贫困群众顺利脱贫致富。但在脱贫攻坚战中,涉及扶贫资源的优化配置、到村到户是否精准、构建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等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
        2基层政府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
        2.1加大扶贫教育活动,提升贫困户脱贫积极性
        习总书记说,人民群众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物质的贫困是暂时的,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是导致贫困持久的决定性因素。基层政府要在贫困地积极区广泛开展扶贫思想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脱贫舆论导向,从贫困户的社会在生存环境中影响和激发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其次,基层政府应联合社会组织和高校单位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技能教育培训,使贫困户通过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价值,增加家庭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基层政府要更大力度地关注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问题,着力改善教学环境和师资力量,使更多的孩子走出农村进入大学学习,从根本上阻断贫困思维和意识的代际传递,使得精准扶贫的最终结果具有长效性和深远性的影响。
        2.2进行精准识别和认定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收入较低、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体。首先要对贫困地区的贫困户进行实地调查,这项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工作,应做到识别精准。这就要求基层政府必须建立扶贫识别机制,派出一定数量、素质较高的人员参与这项工作。扶贫工作人员要切实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进行走访,全面开展调研工作,掌握各村、各户的真实收入情况,找出产生贫困的原因,掌握现有的资源状况,知晓贫困户的愿望和要求等。这就需要依据科学的标准和程序,确定进村入户的识别人员,将责任落实到人。基层政府可以从当地的干部队伍或乡村居民中选择素质高、责任心强的人员,组成专门的调研小组,进行专门培训。工作组成员深入一线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好识别工作的监督和反馈,减少因主观判断而产生的偏差。


        2.3对接乡村振兴,构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解决绝对贫困只是乡村发展的第一步,巩固扶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才是乡村建设的根本目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贫困群体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温饱,也对生活环境、公共服务和政治参与有了更高的期待。党和政府要顺应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时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开展扶贫工作。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基层党组织通过干部渗透、组织渗透和考核渗透重新嵌入农村地区,将贫困群体、先进群体和在外乡贤等社会力量整合起来,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源和组织保障,形成新时代引领我国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长效治理机制。
        2.4实施动态化管理
        基层政府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处于贫困攻坚阵地的最前沿,负责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解答、执行等各方面的工作。要保证各项政策、措施顺利贯彻实施,就要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作用,广泛动员、宣传,让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激发贫困群众的脱贫热情,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要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地方基层政府要加强与贫困群体的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以及各级领导对他们的关心。结合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发展基础、致富能力、潜能储备等特点,兼顾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立足现实,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政府和贫困群体共同努力,尽快摆脱贫困状况。对于能顺利实现脱贫目标的地区,应纳入基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激励所有参与脱贫工作的人员,提高工作绩效。建立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实施动态化管理。对于已经脱贫的农户或个人,已经不属于扶贫对象了,应及时将其从贫困档案中移除。对新增的贫困群体应及时纳入扶贫体系,添加到档案管理中,及时对其进行帮扶。各贫困地区应建立健全贫困档案的动态管理机制,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实施信息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管理,确保贫困档案和扶贫数据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和有效性,进一步健全扶贫攻坚的长效机制,全面动员,依靠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信息和资源共享,构建全社会扶贫大格局,最终目标是打赢脱贫攻坚战。
        2.5构建多主体监督机制
        首先,设置多维度考核指标,从识别的公平性、帮扶的效率性及合作的参与性等三方面构建考核体系,更注重贫困户的脱贫认可度和满意度调查。在公平方面,要在规范的识别程序下更关注贫困人口的识别精准度,找准致贫原因,将有限的扶贫资源更精准地用在贫困人口身上;在效率方面,要考核和保障扶贫资源的有效利用,主要围绕基础设施的建设、帮扶措施的效果、资金使用的情况和贫困户收入增长率等四个方面;在参与性方面,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及社会多主体与贫困户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其次,建立多主体的监督考核机制。社会各类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和监督可以有效弥补单方面行政监督的不足和缺陷,有助于建立常态化、多方位的监督机制。最后,尤其要重视实施第三方评估考核的方式,政府接受第三方评估,对政府脱贫成效进行独立、公正、客观、科学的评估。
        结语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层政府及时破解精准扶贫的困局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的提前实现。基层政府以人民性为立足点、以激励性为突破点、以实效性为考量点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则遵循,也能够突破基层政府目前面临的顽障痼疾,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经理人”作用,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钱再见.公共政策制定与协商民主:从制度化建构与“全过程”落实谈起[J].团结,2016(3):24-27.
        [2]朱德米.公共政策扩散,政策转移与政策网络:整合性分析框架的构建[J].国外社会科学,2007(5):19-23.
        [3]滕文.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政策制定:公共政策的创新模式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6(6):14-16.
        作者简介:黄文婵,(1977-),女,壮族,广西隆安人,大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扶贫信息管理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