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韩国昊
[导读] 摘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 烯烃厂  辽宁抚顺  113008
        摘要: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先进的生产设备必须通过高技能人的掌握和应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形成运输生产力。因此,只有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提高教育培训质量,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训;制度建设;体系管理
        一、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理解
        高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的高技能;高技能型人才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概念,是相对初、中级技能人才和一定历史时期而言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外延与内涵会逐渐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的是高素质;高素质是一个衡量综合能力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而综合处理程序化之外事件能力。一般认为,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从事一线岗位,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重视不够。企业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一项成本高、周期长,专业性强的培养,由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效果的潜在性,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有的领导即使从安全管理需要出发,抓职工教育培训,抓高技能人才培养,也往往是追求“现得利”,缺乏长远规划,措施不够得力,工作得不到落实,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受到影响。
        2. 忽视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价值。虽然也有个别企业高技能人才享受了较高的待遇,但是就整体来说,高技能人才在劳动报酬、福利待遇、提职等方面远远不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价值受到冷遇。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技术工人被人看不起,很多人不愿意当技术工人,即使当了技术工人,对工作也不能尽职,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
        3. 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少企业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政策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待遇相对较低。有关制度不完善,对基层缺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硬性措施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必要的制度保证。


        4. 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动力不足,基础建设滞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要特别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能速成,对培养的硬件投入有特殊的要求,而当前由于投入不足,教育设备设施落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培训教学大纲、教材滞后,给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企业一方面在为缺乏高技能人才而焦虑、奔走、呼喊,另一方面却舍不得在培训上加大投入,造成培训动力不足。
        三、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途径
        1. 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大环境。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企业必须大力营造尊准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良好氛围能鼓励和引导工人学习技术,钻研业务,使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2. 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和奖励制度。企业应当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使高技能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应有的回报。对高技能人才实行特殊奖励津贴,对为企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要实行重奖,对参加职业技能竞赛,在省部及以上职业技能竞赛取得认可名词或取得局级技术状元称号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同时给予奖励。
        3. 强化培训职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教育。随着企业快速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技术创新,以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目标,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找准培训切入点,确立培训思路,强化培训职能,拓宽培训渠道,注重培训效果。另外,还要抓好既有的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学习提高。注重这些人的再教育,会有事半功倍效果。
        4. 完善培训设施,规范培训体系。要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的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规范培训体系,建立高技能人才的技能水平,依靠单一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凡是适应企业特点,能够源源不断的为企业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的培训模式就是合适的。
        5. 搭建培训平台,实现动态管理。企业应为高技能人才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建立相关工种的专业委员会,让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参与一些新项目的研发、技术革新和改造、疑难技术课题和技术攻关等,推动他们向知识型、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6. 要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石油化工类技术院校在师资和教学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化培训。高技能人才的成长最重要的舞台就是企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要有主体意识,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经验的积累创造条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