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城市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2008年汶川8.0级特大地震的发生,防灾应急避难绿地系统成为迫切的课题。全国各地纷纷反思和部署城市防震绿地体系。应对突发性重大灾害事件的重要措施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各级政府应急工作未雨绸缪的主要举措,是体现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就江阴市应急避难场所绿地规划建设有关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望江公园;景观设计;应急避难;平灾结合;宜居;生态
1.周边环境及交通分析
望江公园地处江阴建成区的西部,北临长江,南依滨江西路,分布于江锋路两侧。望江公园作为城区西片集中绿地,周边围绕多个住宅小区,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规划面积约29万m2,是一座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公园。
望江公园绿地系统设计是对整个公园的防灾避险及景观功能改造,是“全市唯一”、“江阴首个”、“功能独特”的防灾避险综合公园。
2.项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原有的景观设计是非常现代化的设计,对该项目是重新进行改造设计。通过现场勘查、材料收集和多方面的意见,针对景观进行了初步分析,存在以下问题:
2.1公园景观单调,缺少人气
2.2绿化面积大,植物种植凌乱、活动场地较少
2.3缺乏各种无障碍设施。缺少视频监控、电子示等设施
2.4绿化配置没有层次感及亮点
2.5现有基础设施不完善,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法满足
3.项目概念方案设计
3.1设计的定位
3.1.1项目原则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平灾结合
3.1.2项目目标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公园原设计存在一定的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但是与应急避难场所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施工,本设计兼顾城市公园功能的同时,保证应急避难的需求。项目建成后可容纳7000人,避难30天以上,灾难来临时通过大面积的硬质场地及疏林草地安排设置棚宿区,并配有基础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
3.1.3设计依据
(1)望江公园原规划图纸
(2)《公园设计规范》(JJ48-92)
(3)《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DGJ32/J1222011)
4.总平面图分析
4.1整体规划设计
改造主要按照国家I类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增设防灾避险设施,涉及房建、市政、园林绿化等分项工程。
改建景观桥梁、亲水平台、广场铺装面层、扩建原有建筑为应急指挥中心、拓宽原2.8m主园路至5.3m、新建一所星级公共厕所、两所5—7人制足球场、一所门球场、两处健身场地、一处砂坑等体育休闲场所、两处不锈钢景墙、三座亭宇即重檐八角亭、秋风亭、濯心亭以及为了战时避险设置的多处应急救援设施:如应急取水口7处、应急厕所两处、疏散区、棚宿区、医疗救护点、全网覆盖的网络、监控系统和保障生活需要的雨污水管道等,同时对原有绿化进行提档升级。
4.2节点布置
4.2.1应急供水设施,采用耐震水井供水本次改造设计中新建一口抗震井;
4.2.2根据标准每100人一个水龙头设置.本次改造新建7处应急供水处,每处供水处设10个水龙头应急饮用水;
4.2.3应急厕所位于应急避难场所的下风向,距离宿区3050M坑位标准为100人/个、化業池容量按1.2kg/(人/天),本次新建70个蹲位的水冲式早厕新増厕所个改造厕所个、污水接入城市污水管网。
5.功能分区分析
在一个好的设计里,整体的规划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将整个项目的设计用地划分为几大块,主要包括为生态休闲区、综合活动区、沿河景观区三大块,而每一功能区所针对的人群不同所以在设计上我们也将针对各个功能区人群的不同而做一些不同的设计,兼顾应急避难场所+体育休闲。
5.1生态休闲区
不仅可以提供一定的游憩和服务功能,同时兼有防灾减灾的作用、绿地景观不仅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救灾物资的集也是天然的防护屏障,能有效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效减轻爆炸、燃产生的破坏和冲击。
5.2综合活动区
本区域主要为篮球场(应急停机坪)、足球场(应急临时停车场)、门球场(医疗救疫站)、5-7人足球场(应急宿区)、沙坑、童乐设施将体育体闲与优美的自然环境结合在一起,达到缓解力和强身健体的功效、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时间段居民的健身需求。根据空间的需求,以及人们对生活的需求,我们将中心广场规划为我们的娱乐活动区,满足不同人群在生活中的娱乐需求。小孩、年轻人和老年都可以个取所需,休闲娱乐。
5.3沿河景观区
公园内水景赋予公灵动的空间和丰富的生境及多样的景观,是公园布局、构景的重要内容。本区域以水景观及植物造景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水景在必要时启动应急净水系统可为避难人员提供饮用水。休闲观景区的布置是为了人们可以有个安静的空间进行观赏,在空间中悠闲的观赏景色或是独处时的交流,也可以在这个区域读书看报。
6.结束语
本文对望江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场地条件、疏散和救援通道、市政设施和物资供应等建设内容,细化提出了建设导则,从而提出了一套完善科学的提高整个城市的抗震减灾能力的望江公园绿地规划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陈鹭.城市公园园林环境研究[M].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2]黄丽霞.公园户外交往空间设计探讨[M].重庆:西南大学,2006.
[3]虎志强.公园环境景观设计浅议[M]. 陕西:陕西林业科技,2006.
[4]武婵燕.公园交往空间环境设计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2005
[5]陈婷.公园景观设计探究[M].陕西,西北农业科技大学2014.
[6]卢圣.公园园林可持续设计研究[M].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