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建昌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摘要:我国部分城市每年经历着时间长、降雨量充沛的雨季,园林道路积水、淹水情况非常严重,存在因水而堵、因水而臭、因水而脏、因水而朽等问题。
关键词:海绵城市;园林道路;景观修复
1园林道路中普遍存在的“水”问题
园林道路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组织空间、引导游览、交通联系并提供散步休息场所的作用,但如今的道路排水系统不完善、生物滞留等许多问题,导致园林道路存在着因水而堵、因水而臭、因水而脏、因水而朽等一系列的“水”问题。
1.1因水而堵
如果将园林绿地比作城市的“肉体”,那贯穿整个城市的道路则是“血管”。近年来城市道路的硬质铺装加大,造成排水困难,暴雨来临时雨水难以迅速排出,而在道路上长时间积压,当行人与车辆经过此路段速度缓慢易造成拥堵;如武汉、钦州等城市持续的降雨,使部分路段开启了“积水模式”,路面积水导致不少道路发生堵车现象,部分小车和电动车均在“水流”中缓缓前进,给市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
1.2因水而臭
雨季持续时间较长,积水长时间难以排出,地下管道可能会因为暴雨袭击导致外渗,使整个道路变得恶臭,据一些报道,许多道路采用传统的排水方式,雨水向道路两边径流,因雨水冲刷道路两旁易形成大坑,雨水汇集时间长而使水质发生变化,形成路段的臭点。
1.3因水而脏
雨水径流内的污染物使城市中园林道路时常会陷入脏乱,主要是降雨淋洗空气中的溶解气体、溶解或悬浮状固体、重金属及细菌等污染物和冲刷携带地表污染物,包括冲刷到道路的碎屑和污染物,建造和拆除房屋的废土、垃圾粪便、汽车漏油、从空中沉降的污染物等。
1.4因水而朽
在雨水的冲刷下部分道路易形成坑坑洼洼,道路的路缘石和基础排水设施因为长时间浸泡而腐烂产生的物质导致了排水口被堵住。光化学等一系列复杂反应形成酸雨,对大量使用的硬质铺装造成严重的侵蚀危害,一些设施也因雨水变得陈旧。
2海绵城市思路下的园林道路景观修复的设计分析
2.1“水、绿、路”一体的空间结构组织
采取构建自然生态道路的方式可持续的解决道路积水问题,首先需从空间上整合园林道路自身所有要素及周边环境资源,将水体、绿化和交通空间进行一体化改造。通过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生态停车位的设计,形成“水、绿、路”一体化的空间结构。
2.1.1水
旱溪在日本叫枯山水,具有节水、低维护、方便介入的功能。在城市园林道路旁设计生态旱溪可以增加道路景观,并有利于排水。旱溪是人工仿造自然溪水干涸的河床,建造方法是先用素土夯实,再在铺碎石上放置天然石头,旱溪设计宽度为1.8~5.0m随路而行,卵石大小以50~200mm为宜。
2.1.2绿
雨水花园设计分6层:雨水收集层,利用道路硬质地面汇集的降雨径流,对雨水进行收集从而过滤净化至储存;蓄水植被层,利用水湿植物创造储蓄空间,使部分沉淀物进行沉淀,并通过植被层将有些有机物和金属离子过滤;覆盖层,采用枯树叶及废树皮进行覆盖,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避免表层土壤板结而造成渗透性能降低;种植土壤层,为植物根系吸附以及微生物降解碳氢化合物、金属离子、营养物和其他污染物提供一个很好的场所,有较好的过滤和吸附作用;过滤砂层,选用透水性强的天然材料,厚度一般设计为80mm;砾石层为最下一层,由直径不超过50mm的砾石组成,其中埋置穿孔管经过渗滤的雨水由穿孔管收集进入排放系统。雨水花园中存在满水期与枯水期交替出现的现象。
2.1.3路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将城市中的停车位设计为嵌草铺装和下凹式草沟结合的生态停车位,使雨水可以通过嵌草渗透地下,通过下凹式草沟被植物充分利用,从而解决积水问题。雨水经由乔木冠层降落至路面,形成积水为最上层,然后通过道路两侧径流,从两侧生态树池、生态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排出。天然环保的沥青道路、嵌草铺装的生态停车位、透水广场与绿色空间相融合,解决道路积水的同时又能给植物以养分。
2.2“凸”字形道路
江南先民因地制宜,利用自然循环理念管理雨水。不仅因理水而起到灌溉、防洪等作用,还常因理水而成水镇,因理水而成名园,因理水而添胜景。现如今许多道路属于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道路不平整,且路面硬化。人车混为一体,道路绿化不良,运用“凸”的概念,将融入道路地下的空间结构,人车道路分开,道路的横截面将是“凸”形,将此概念与海绵城市理念相结合,雨水径流以分散式进入下凹式生态植草沟,加入雨水智能板、雨水过滤装置等创新设计,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利用储水模块箱将雨水蓄积再次利用。地上生态景观改造与地下道路排水系统的创新设计互为一体,打造全新的道路净排系统。
2.3“点、线、面、体”的水循环系统设计
根据园林道路普遍存在的排水口稀少,排水量不足,路面透水性差等问题,通过改造排水口、排水沟、路面、蓄水池等方式形成“点、线、面、体”的水循环系统。利用生物滞留和渗透技术截留及管理雨水,并通过沉淀、过滤、吸附、生物降解等作用,建立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从源头上控制雨水径流。
2.3.1点
将道路的排水口改造为点式排水的雨水网口篮,是具有沉泥功能的构筑物,以点状分布在道路两边及地势偏低处,有利于雨水的排出。雨水网口篮的设计原理是在雨水口处设计为网篮,来拦截垃圾树叶等杂物,采用一种承载力大的钢材,重量轻外形美观,具有防滑安全、日常养护简便的优点,其网口篮的规格设计为长450mm,宽300mm,高500mm。
2.3.2线
生态植草沟是以线状下凹式植草沟与储水模块箱相结合,通过网口篮过滤的雨水,供给生态植草沟的植物吸收利用。生态植草沟设计于路边,下铺有滤料,选用耐水湿的草本植物,可将人行道路面汇集的雨水径流到草沟中,通过滤料渗入地下。生态植草沟有以下优点,一是集水口收集能力扩大,对路面污染物有效的过滤,减少径流量;二是避免雨水口堵塞和路面积水现象;三是具有良好生态景观效果。
2.4材料选取
本研究中尝试运用生态材料来改善道路环境,采用的生态材料分为3种,第一种为生态透水面砖,该材料具有高强度、高透水性等能够吸收热量和部分噪音、迅速排水、防滑等特点,该材料广泛运用于人行道、广场铺装;第二种为生态草坪砌块,砌块与草坪结合,体现自然,紧跟海绵城市建设,渗水性好,砌块间可供植被生长,砌块上有连通槽,该材料运用于停车位;第三种为透水沥青,透水沥青表面的孔隙将雨水迅速透过路面渗入地下层,解决城市道路积水及“看海”问题。
结束语
本文基于水资源高效利用对园林道路景观修复进行了设计,建设集雨水调蓄、水体净化和生态景观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化道路,逐步向工程方向发展。利用自然地形设计和生态植物种植等构建可持续的水循环系统,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个优化,以“点、线、面、体”的方法改善道路积水,提出“凸”字形道路排水,结合植物选择与配置,多视角改善道路的生态蓄水能力,减少对硬质基础设施的依赖,建议将生态树池、雨水网口篮、生态植草沟、雨水智能板、储水模块箱等一些排水方式运用到实际中,使城市的道路变成绿之径,净之径,自之径。
参考文献
[1]车伍,吕放放,李俊奇,等.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20):12-17.
[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J].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