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黄倩倩
[导读]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出的重大工程,在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人民政府  山东省昌乐县  2624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推出的重大工程,在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发展较晚,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鉴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然后对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实施路径
        1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1.1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新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且在政治、法治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美好生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存在农村发展与城镇发展的差距逐渐加大、农民生活水平不高、公共基础差、农业收入不稳定、教育资源落后等问题,落后的农村面临主体缺失、组织溃散、公共资源匮乏等现象,乡村振兴工程的顺利推进,可以解决乡村落后、贫穷的局面,对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造就了巨大的城乡矛盾,而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思路。
        1.2补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这需要全国取得均衡发展,而农村问题恰恰是这一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关系着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这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不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化水平,实现城乡的协同发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小康社会。
        1.3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的发展极不平衡,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需要实现乡村、城市的均衡发展,解决目前严重的城乡差距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现代化的治理方针及理念引入到乡村建设过程中,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及活力,这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十九大报告给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定位,广大的农村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这对广大农村是件历史性的大好事,为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国家层面上的支持,通过乡村振兴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农村、农民等薄弱环节进行补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实现,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求。
        2城乡关系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城乡融合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升级,是指城市与农村在保持各自禀赋特征的基础上,借助相关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产业、要素、公共服务、居民收入、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互动互促、协调统一、共同发展。城乡融合蕴含着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实现乡村振兴、城乡平衡的有效路径,主要有互促互补、互联互通、补齐短板等3个途径。
        2.1互促互补推动城乡融合
        在城乡之间通过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融合的过程中,包括了城乡产业、要素和居民收入互促互补。城乡产业互促互补就是要把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相联系。首先,鼓励农业生产优化升级,以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变化为重点,在满足量的基础上注重质的提升,推进农产品多样化、特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其次,推动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互补,农村重点发展城市空间难以支持的产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耕体验、农村康养等“农业或农村+”特色产业。

最后,促进城市产业下乡,包括城市产业向农村迁移和延伸,前者如某些加工业的产前产后环节迁向农村、返乡创业等,后者如电子商务、物流服务、通信服务等延伸至农村。实现城乡要素互促互补,即要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重点是促进城市生产要素下乡和农村生产要素的等价交换。要素下乡包括:鼓励人才下乡,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提供就业服务、创业帮扶、薪酬社保优待等,鼓励乡土人士返乡、人才援助、专业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下基层;鼓励资本下乡,引导和鼓励金融资本投放向农村倾斜和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推动技术下乡,实施技术援助,为农业生产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要素等价交换包括实施城乡劳动力同工同酬,同享城镇公共服务,以及建立农村居民获取土地收益的长效机制。城乡居民收入互促互补就是通过城乡产业、要素互促互补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一是发展农业以增加居民收入。实施质量兴农以提升其价值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以延长其产业链,健全农业生产各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完善其利益链。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以增加非农收入。鼓励自主创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促进城市产业下乡以创造创业收入、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增加产业增值收益。三是推动进城就业以增加工资性收入。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提供信息服务、技能培训等;完善劳动报酬制度,为进城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平等提供法律保障。
        2.2互联互通推动城乡融合
        在城乡之间实现融合方面,一是按照城乡一体化的标准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交通、通信、卫生、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现代生活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推进城乡教育医疗一体化。继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便利性;继续提高农村医疗水平,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机构对口援助长效机制,包括城市医院为农村医疗机构提供技术、设备、人员和管理援助。三是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着力增加农民基础养老金;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着力提高农民报销比例;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着力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覆盖面。由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欠账较多,要坚持农村优先安排,在公共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同时,要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社会化和市场化,通过招投标或购买服务等途径,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建设。
        2.3补齐短板推动城乡融合
        通过加速发展某些薄弱领域、补齐乡村短板实现融合。其中,主要包括生态文明、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等3个领域。补齐乡村生态文明短板,重点是开展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其中包括农业水源方面的污染与防治,水环境治理和饮用水水源保护,重金属污染耕地防控和修复,严禁工业和城镇污染向农业农村转移。补齐乡村社会治理短板,要求完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效率。要在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础上,实行自治、法治、德治结合,完善其治理体系;要对参与治理的主体,农村基层组织人员、到农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引进人才、援助干部等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治理能力;要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乡村公共事务,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其治理效率。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要求繁荣兴盛农村文化,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在乡村社会文明的建设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其服务效能,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的建设。
        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振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乡村的基础产业,不断探索乡村复兴的工作模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及发展实情下,出台的符合我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均平.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经济管理文摘,2020,9.
        [2]刘燕.治理先行:在善治中振兴乡村[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0,3.
        [3]唐任伍.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3):26-33.
        [4]詹懿.乡村振兴战略:内在逻辑与实施路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32(9):65-7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