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措施 邵国庆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邵国庆
[导读]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属于领军行业,并在不断的增加建筑工程设施的数量,建筑业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
        山东科正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属于领军行业,并在不断的增加建筑工程设施的数量,建筑业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弊端。目前混凝土除了用于普通施工外,还广泛应用于公路建设中。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混凝土裂缝;成因;措施
        引言
        从工程实践的角度来看,现阶段的多数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几乎已经成为常态化,只是其中部分裂缝较为浅显因此极难被人们所发现,并且不会对整体结构造成明显的损伤,因此允许其出现。部分裂缝长期处于高强度的荷载状态下,且在物理与化学因素下不断扩大,长此以往将会增大钢筋锈蚀或混凝土保护层剥离等不良现象的发生风险,甚至影响到结构的强度与刚度,缩短结构的使用寿命,因此根据不同裂缝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处理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应用价值。
        1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1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通常出现在干热或大风天气中。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凝固前水的快速流失而导致的表面收缩。裂纹大多中间宽、两端薄、长度不同,是不连贯的。塑性收缩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最终硬化之前几乎没有强度或抵抗力。刚硬化之后几乎没有抵抗力,刚完成凝固并且强度很小,在气候较热的时候或强风的影响下,混凝土表面失水太快而无法形成毛细管。塑性收缩裂纹通常出现在干热或大风天气中,这是混凝土凝固前水的快速流失导致的表面收缩。高负压会大大收缩混凝土的体积,此时,混凝土的强度无法抵抗其去除,从而导致开裂。影响消除混凝土可塑性和开裂的关键因素包括混凝土材料的配比、气候、温度、湿度等。
        1.2施工不到位
        一是混凝土浇筑时,施工人员不按技术要求进行振捣,振捣棒插入位置、间距不当,造成混凝土漏振、振捣时间过长,影响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诱导裂缝产生。二是混凝土拌和时间不够,致使拌和不均匀(特别是掺用掺合料的混凝土)。拌合楼至现场浇筑点距离较长,运输时间间隔过长,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差,容易产生裂缝。三是浇筑停歇时间过长容易产生冷缝。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至少进行3次抹面压光,否则容易产生表面裂缝。四是混凝土浇筑完成后,保温或降温措施不到位,造成混凝土内部和外部温差,形成温度裂缝。五是施工现场风速过大,温度过高,造成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1.3收缩裂缝
        以该类裂缝而言,其出现往往是由于材料方面的问题造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混凝土水分所影响,一旦里外部的水分在蒸发情况上出现不同,则会造成变形。如若增添外部因素的作用,会使得表层水分极快消失。在此状况之下,会被混凝土所约束,进而造成表层干缩变形,由此出现相应的拉应力,最终造成裂缝。收缩裂缝往往会表现为不规则分布,还会呈现出网状的态势,虽然裂缝相对较小,但是给工程带来的影响却非常大。造成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是在混凝土进行收缩的过程中,由于内部热量消散造成相应的收缩应力,导致出现变形等状况。通常而言,表层裂缝往往会在混凝土成型后第三天前后发生,这个时候由于其抗拉强度方面相对较弱,因此便会造成裂缝的出现。
        2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措施
        2.1加强控制结构变形产生裂缝的技术措施
        混凝土结构设计前需要对整体结构受力进行综合考虑,尤其是建筑工程中高大楼板、梁、柱等受力较为集中的部位,要充分考虑到结构体中的混凝土过度集中密集受力较大,可适当增加构造配筋密度来降低裂缝的发生可能性,钢筋位置正确且保护层厚度合理,适度增加的钢筋对建筑整体结构受力均衡分配有良好的作用,能较好地控制裂缝出现的长度。

建筑中应力集中的结构如梁、板等部位,进行混凝土施工需要根据施工工艺、设计需要进行分片、分块、分层浇筑,振捣时应均匀和保持合理速度,浇筑过程应保持工艺连续性,施工缝的设置不能随意设置要科学合理,长度超过规范要求的结构依照设计浇筑混凝土后浇带,对混凝土构件模板和支架的刚度要严格控制,拆模时间不能过早或太晚。
        2.2规范施工过程
        在施工之前,如果察觉到最近的天气比较炎热,那么应当提前制定施工计划,将不容易受到温度影响的环节提前,减少温度对整个工程的影响。在施工时,如果恰好遇到夏季施工,那么相关的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材料做好防晒工作和降温工作。在运输原材料时,也要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可以采用遮盖、洒水降温的方法,将原材料的温度控制在28℃以内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需要对混凝土进行保养、护理,以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具体操作为,在浇筑结束之后,分配专业的人员对其进行护理,工作包括在混凝土浇筑面铺设一层薄膜,并且要1天对混凝土的浇筑面进行洒水操作1~3次,此薄膜需要留置的时间为两周左右。以此来保证混凝土的充分凝结,减少裂缝现象的发生。
        2.3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应用此项技术时,应该关注混凝土的具体特点,也就是其体积重量相对较大,但在应力方面又表现出极强的作用,因此技术人员必须要保障相应的支撑结构处于坚固稳定的状态。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混凝土浇筑作业时,应该尽最大可能确保浇筑入模的均匀连续,整个过程不应该发生过快或中断的状况,这主要是若浇注速度太快,便会造成内部的热量无法有效发散,从而导致大量的热量继续留在内部,由此造成结构失稳的情况。另外,如果建筑施工出现中断,则会造成混凝土因为在连接时间上的差异,发生断层的状况,这对结构的一体性而言有极大伤害,定会对工程质量带来负面影响。混凝土和一般混凝土对比,在水热化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敏感性方面也会表现得更加强烈。因此,在进行浇筑时,必须对混凝土予以足够关注,且要在第一时间使用高效的温控对策。例如,在某混凝土承台作业过程中,为了实现对温度的控制,施工方使用了循环水管降温的办法,很好地实现了对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这一温度在44℃之内,在内外温差方面则是控制在25℃。此外,工程人员应该在确保振捣均匀的前提下,防止振捣棒和模板底等出现碰撞的情况,由此实现对混凝土材料质量的保护,还可以防止发生材料漏浆等状况。混凝土内进行初凝前必须要在适宜的时间进行二次捣鼓作业,从而更好地对水分气泡裂缝进行排除,这会极好地促使密度提升,避免蜂窝情况的出现。
        2.4减水剂、微膨胀剂以及粉煤灰外掺剂的添加
        减水剂或缓凝剂按照一定比例加入水泥中,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水泥用量,必能够起到改善和易性的作用,继而达到水化热峰值期的推迟目的。微膨胀剂的加入,更能够将混凝土中的温度应力减小。也有部分施工团队选择在水泥中掺杂部分被磨成细粉状的粉煤灰用以替代水泥,不仅能够将水化热降低,也能够将混凝土的塑性改变。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控制,一直以来都是施工人员与技术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与刚度被严重削弱,甚至影响到其使用寿命。因此,应不断完善裂缝的处理流程,选择应用科学的处理方式,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殿双.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20(7):105-106.
        [2]韦龙.轨道交通工程侧墙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0(3):76-78.
        [3]陈金树.房建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技术探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9(11):175-176.
        [4]鹿澎,刘赛,吴胤.浅谈医院后勤修缮项目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2017,15(1):76-79.
        [5]刘英,税宁波.桥梁混凝土承台浇筑温度控制研究[J].四川水力发电,2019(5):26-28,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