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机服务技术的保障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3期   作者:翟粉云
[导读] 摘要:现代化都市农业框架下农业机械向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发展,对农机保养、维修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小井镇人民政府  山东菏泽  274000
        摘要:现代化都市农业框架下农业机械向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发展,对农机保养、维修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农机户中真正懂机械、会养护农机的人却不多,各种先进农机具在使用中故障频发,亟需依靠专业维修保养队伍加以保障。为了达到现代化农机维修服务的简便、直观、高效、快速之目的,农机技术保障单位需要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和高机动性抢修队伍集成,积极探索通过网络视频、图片等农机故障的远程诊断和专家在线会诊,为用户提供配件供应、快速上门维修、中心重大故障排除等各项服务,实现维修信息资源的共享,促进修理质量及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化;农机服务;技术保障
        1农机服务技术保障的现状
        1.1农机拥有量稳定增长
        近几年在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引领下,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逐年稳定增长、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各类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也得到全面广泛应用。以上海市松江区为例,2015—2019年,全区新增各类农业机械2411台套(其中: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725台套),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资金1.599亿元。这些先进的农机装备,为加快推进松江农机化全面优质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19年松江区主产作物水稻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02%,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目标。
        1.2当前农机服务技术保障能力不够完备
        长期以来,农机维修服务主要依靠三种方式:一是经销商的售后服务,这种方式相对来说设备、技术条件均在水准之上,但为了控制运营成本,经销商的技术保障服务往往以新机“三包”服务为主,其它的敷衍了事、能推就推;二是各类社会化维修服务企业,由于农机维修服务效益低下,大部分维修企业以个体作坊式为主,规模小、设备简陋,维修技术水准也参差不齐;三是农机户自己修理,但由于技术能力所限,往往只能处理一些简单的小故障。
        1.3农机维修特别是抢修服务效率低下
        农机故障大部分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正是各项生产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的关键时期,农机户对快速修复的要求很高,但我们技术保障单位却很难满足用户需求,经常出现一次服务多次上门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在农机维修服务开展过程中,用户报修时对机具损坏情况的描述往往不够准确,维修服务人员接报后分析机具故障情况大都要凭经验猜测,很可能出现判断失误,带错工具或配件的情况。
        2信息化对农机服务技术保障的效益体现
        2.1保障维修产品质量安全
        农机维修企业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化服务流程,记录、整理、分析服务产生的各项技术信息,落实并细化服务提供责任制,实现所有服务内容均可溯源、追责,促使每个维修环节的服务人员自觉把好质量关,不断提升维修服务水平。
        2.2降低零配件采购成本
        通过对农机维修服务信息的采集与评估,农机维修企业可以聚合年度服务周期内全区域农机零配件的需求,及早形成库存备件方案,进而有效提升农机维修企业的采购规模和议价能力,由此降低农机维修成本,提升维修业务盈利能力。
        2.3促进企业立体化发展
        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农机维修保障信息化服务,可以及时准确掌握农机户实际需求方向,推动农机维修企业在农机销售、农机技术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为企业扩大服务领域、立体化发展奠定基础,有效带动企业效益全面提升。
        2.4减低企业运营风险
        通过深入开展应用信息化技术,可以进一步明晰服务细节,让用户能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服务内容,实现菜单式服务。这样既能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塑造现代化农机维修企业的良好形象;又能改善用户体验、强化用户粘度,促使企业运营健康稳定。


        3信息化促进农机服务技术保障的措施与途径
        3.1依托农机管理部门信息化项目,建设农机技术保
        障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需要服务企业在软、硬件方面持续性的投入,为了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农机维修服务组织须积极寻求政府部门支持,开发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重点是:一要明确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定位,做好服务对象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内部管理程序信息化整合、各项服务模块的设置等基础性工作;二要委托开发并形成一整套涵盖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操作人员、主要农业机械存量的数据库和集成管理系统;三要做好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的宣传,促进用户认可度,提升平台使用覆盖率。
        3.2完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服务竞争力
        一是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开展信息化工作业务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形成企业内部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良好氛围;二是形成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的农机维修服务流程,促进农机维修服务质量的稳定提高;三是通过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价格公开、配件优质、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经营模式,以服务口碑站稳脚跟,赢得市场。
        3.3各种信息服务功能、技术手段的有效应用
        主要包括:一是开发手机APP,为农机户提供便捷的维修服务信息,以直观、简易、透明的操作方式,诱导农机手使用经常APP,积极参与到维修信息化服务当中;二是探索网络流媒体、视频会议等远程技术指导和农机故障专家在线会诊等方式,向机手提供及时的技术咨询服务,提升农机手的服务获得感、满足感;三是做到信息服务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组建高机动性、高技能的维修服务人员队伍,形成快速到点的服务能力,帮助机手及时排除故障,切实提高农机维修工作的效率、效果。
        4信息化促进农机服务技术保障策略
        4.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
        农业机械化信息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推进农业机械化电子政务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牢固树立信息化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观念,加大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进程。成立全国农业机械化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农业机械化行业信息化工作,研究制定农业机械化电子政务发展战略和规划,推进信息化基础工作,为整合农业机械化电子政务资源、信息共享和业务协调协同铺平道路,以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广泛应用,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电子政务水平。
        4.2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建设质量
        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逐步形成稳定的农机信息化投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资金渠道开展农机信息化建设,加强项目前期调研和方案策划,积极争取发展改革部门支持农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设立农机信息化专项工作经费,确保相关工作正常开展。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工程项目和资金统筹机制,切实避免重复投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充分调动大型骨干农机企业、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机信息化的良好局面。利用好农机购置补贴、作业补贴等政策,对农民群众购置先进适用的智能化农机装备产品加大补贴力度,鼓励农机合作社运用智能化农机装备组织作业。
        4.3重视标准建设,维护信息安全
        加快研究制定农机行业信息化数据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安全标准等相关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大力推进标准应用和实施,夯实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基础。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网络监测、管控能力建设,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要强化安全防护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确保农机信息化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参考文献
        [1]杨国亮.推进农机化信息化互融互促之思考[J].中国农机监理,2016,170(2):38-40.
        [2]赵腾达.农机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探索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6):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