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 北京 100089
摘要: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士三大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解放军牺牲最终、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60万打败国民党80万的战争奇迹,在今天也有很大研究意义。
关键词:淮海战役;战略部署;作战分析;后勤保障
一、战略部署
(一)国民党方面
蒋介石对中原地区战略上的主要安排是,置全国作战重心于黄河、长江之间地区,加强战略要点防守,在从豫西到东海的陇海线部署近百万人的密集型防御态势,特别是在徐州地区部署4个兵团,进可以进攻山东与中原解放区,退可以守江淮、拱卫京沪。在中原战场上保持金浦路,以平汉路和陇海路作为分割战场的十字架和伺机进攻中原解放区的依托,巩固长江防线,确保国民党政权在江南老巢的安全。
(二)共产党方面
最初是想继续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方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巩固中原解放区的新区,由粟裕率领3个纵队度过长江,进入蒋介石兵力最为薄弱的江南,打乱蒋介石的战略部署,扰乱他的大后方,迫使蒋介石抽调中原兵力回防,为我军在中原歼敌创造有利条件。在我军渡江南下时,能有接应、有落脚点。接到粟裕建议后,充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形成了在江北集中打歼灭战的战略决策,形成了“大淮海”的最初蓝图。
(三)粟裕建议
在得到中央指示后,粟裕在充分领会中央的战略意图后,他做了多方面的思考,在仔细权衡华东野战军南下与不南下、我江北主力部队分兵与不分兵的利弊后,他分析出中央主要目的是要改变中原战局,在中原大打歼灭战,如果3个纵队过江虽然可以调动部分敌人回防江南,但不会是主力,只能是一些二三流部队,这使中原兵力对比的改变不可能很大,反而削弱了我军在中原与敌人决战的能力,不如就地组织歼灭国民党军,提出了“小淮海”的建议。
二、作战分析
(一)贾汪起义成为共产党胜利关键
通过对作战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阶段,我军开始只能包围阻击黄百韬于新安镇,后来其退到碾庄时,我军在决战曹八集时间上可能无法对碾庄形成合围,黄百韬完全有时间撤回到徐州,或徐州救援碾庄完全可以对我军造成严重损伤。由于何基沣、张克侠率部起义,在国民党军队防线上敞开80公里的大口子,使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顺利渡过运河、突破不老河防线,迅速插到徐州以东,截断黄百韬兵团向徐州退路,并控制徐州国民党军东援有利阵地,为歼灭黄百韬兵团,顺利实现中共中央军委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作战意图,乃至对决胜淮海战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出尔反尔导致国民党溃败
作战初期黄百韬看出我军意图,国民党作战会议上也做出充分论述,顾祝同命令第七兵团撤回运河西岸向徐州靠拢,不过在黄百韬部署西撤时,刘峙命令第七兵团就地等待连云港方向第四十四军和第九绥区到达后再行动,耽误了最佳西撤时间,给了我军反应和追击时间,直接导致黄百韬覆灭。撤出徐州的安排上,蒋介石首先同意杜聿明方案,命徐州地区国民党军队全部撤离不与我军决战,后来蒋介石又完全改变原计划,要求杜聿明集团停止前进,立即加入援救黄维的作战,与解放军进行决战,加速杜聿明集团灭亡。
(三)各自为政导致国民党失败
首先,当黄百韬提出及时收缩兵力到徐州时,立即遭到第二兵团中将司令官邱清泉、徐州“剿总”上将刘峙的极力反对,大家从各自利益出发,议论纷纷,莫终于是。第二,刘峙为保护第四十四军,拖延了黄百韬西撤时间,延误了战机。第三,黄百韬赶到曹八集请求李弥和他合作,遭到李弥的拒绝,将黄陷入深渊。第四,救援时,邱清泉判断解放军一向打了就走,因此只要黄百韬坚持住,那么几天后解放军就会主动撤退,救援只走过场。
第五,当黄维兵团前来支援受阻时,驻扎在蚌埠的第六、八兵团没有及时北上支援,又导致了黄维被全歼。派系林立,各自为政、一系列错手昏招导致国民党直接失败。
三、后勤保障
(一)筹集物资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物资需求巨大,仅粮食一项,前方吃粮人数最多时达150万人,每天需500万斤粮食供应。为此,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亿万人民,提出“要人有人,要粮有粮,要物有物,权利支援前线”的口号,积极生产,筹集物资。工人开展劳动竞赛,农民组织劳动互助,广大群众踊跃缴粮献粮、筹措油盐菜蔬,昼夜碾米磨面、赶做军衣军鞋,保证了淮海前线的物资供应。据统计,后方人民共为解放军筹集粮食9.6亿斤。1948年至1949年两年中,鲁中南、渤海、胶东区人民群众为前线做鞋700余万双,军袜200余万双,军衣20余万套,军被170万床。
(二)抢修线路
交通上,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就把道路修到哪里。交通运输线是否畅通,对战争胜负至关重要。战前,后方到前线的公路已大部分修通;战役期间,从后方到前方的道路、桥梁也得到迅速修竣,各条公路线四面八方延伸到前方,铁路员工突击抢修轨道、机车和通讯设施,津浦、陇海、平汉、胶济等铁路相继提前通车,大打提高了支前物资的运输效率。通信方面,电话通讯线路也得到了及时架设与修复,保证了前后方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畅通无阻。仅华东地区参加抢修的电话队员就有1627名。在他们的努力抢修下,靠近战区的电话虽遭到了严重破坏,但各干线于战前均已大部被修复,并随着战役发展,不断延伸到新解放区。
(三)运输保障
运输物资是民工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为将后方物资及时运到前方,各级党政支前机构积极组织交通运输,建立运输网,组织运力,制定运输办法,和部队后勤部门一起设立粮站、兵站、转运站、油盐供应站、弹药库、被服库、民站,组成十余条运输干线,随着战场的转移,运输干线不断延长和增加,逐步形成完整的支前运输网,战役初期,主要以人力、畜力为主,数百万民工日夜兼程,跋山涉水,顶风冒雪,忍饥耐寒,肩抗、担挑、车推、船载、汽车送、火车运,奋战在运输线上。随着战役发展,各地积极抢修被毁铁路,组建汽车运输团,利用一些可以使用的运输工具,客服了重重困难,将大批粮弹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淮海前线,保证了大兵团连续作战的需要。
(四)转运伤员
为完成繁重的伤员转运任务,各地加强了对转运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伤员转运委员会,建立了各级伤员转运站。转运中,采取接力转运的办法,由配属部队的随军担架队、配属转运站的临时担架队,将伤员从火线通过各级转运站转送到后方医治。成千上万的担架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穿梭在火线上、阵地前,日夜兼程,忍饥耐寒,奔走在转运线上。他们克服了交通不便、工具落后、气候恶劣、飞机袭扰等困难,用20.6万副担架,完成了转送12万伤员的艰巨任务。
结束语:淮海战役的胜利正如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不过从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理解出人民支前虽然历尽千辛,克服百般困难,不过仍体现出大规模现代战争后勤的需要与落后补给力量之间的矛盾,对我军现代化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庭栋.大决战:淮海战役[M].成都: 天地出版社,2013.
[2]彭春蕾.浅析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J].卷宗,2015(12):456-457.
[3]刘志民.淮海战役中的大连炮弹[J].党史纵横,2013(6).
[4]刘亚青, 黄金辉.淮海战役人民支前[J].档案与建设,2012(10): 33-34.
[5]孙宗一.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内部矛盾揭秘[J].文史精华,2012(2):52-55
作者简介:任海龙(1987年4月-),男,汉族,山东郓城,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