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悦频
紫金县蓝塘中心小学 广东 河源 517000
摘要:朗读在语言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能够逐渐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审美的感悟,帮助其掌握良好的语感,进而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推进朗读的训练,教师应当做好朗读榜样,形式多样地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加强优化培养学生朗读的技巧,让学生们可以更加快速有效地提升朗读能力。
关键字: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1、 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意义
1.1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审美感悟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品味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和表达方式,不是一味枯燥的朗读课文,而是去品味文章中的韵味。在《匆匆》一文中,关于时间流逝的描写,文章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学生们通过反复并带有感情的朗读,就能感受到时光流逝的飞快,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无奈惋惜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有感情地范读,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种美的乐趣在描写静物的时候也会发生,《火烧云》中的:“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了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这个部分的描写本身就带有美丽且生动的色彩描写,非常有艺术感,能够很形象地捉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们联想到晚霞的颜色。通过朗读,可以形象地表现其中的美感,提高文章的审美感悟,培养学生们的联想能力。
1.2朗读可以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语感
朗读给学生带来好的语感,语感是什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是通过人和语言的交流而形成的,语文学科教师应该关注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书面语和日常表达语言,这些都需要培养学生们的语感,以教材中的文章《草原》为例,让学生初读、研读、品读,既能让学生感受草原的风光美,又能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美,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语文语感也慢慢形成。小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这些都是可以慢慢锻炼出来的,所以“学”和“读”是不能分离的。在朗读过程中,能够更加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培养学生们的自主阅读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氛围会变的更加愉悦,更是增加了很多乐趣,用合适的朗读学习方法,让学生快速找到语感。
1.3朗读可以发展学生们的语言思维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以此来发现自己学习的能力程度,明确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和中心思想是什么,学生通过有效地朗读可以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的心境,更加深切的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加强语言思维的锻炼。学生们学习课文的时候,更关心这篇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其中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会激发学生们思考的动力和学习的自主性,在朗读的过程中,如果学生们一边朗读一边思考,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应该慢慢的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语言思维。
2、 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策略
2.1加强教师范读,有效启发学生
由于小学生参加朗读活动的经验有限,那么教师的范读对学生就起到很大是作用,老师也可以用多媒体给学生们放范读,让学生们听听名师名家是怎样读的,读出什么感觉,在听过程中可以标注上不认识的汉字拼音。
朗读是“舌之学”,教师出色有效的范读不仅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还让学生们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基调,教师引领学生们慢慢去体会文章中的情感,学生们慢慢也会产生共鸣,沉浸在其中。低年级语文朗读训练时,教师的范读是十分关键的,在进行范读时,教师们务必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流畅地给学生们范读,注意节奏的快慢,感情的渲染,尽量让学生们能够听到最完美的范读。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是一首满怀豪情的七言律诗,全诗仅用56个字,语言简洁,不失韵味,这首诗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险,不是从诗歌的内容深入研究,而是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感受诗人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读这首七言律诗时,教师应该放出范文或者教师亲自朗读给学生们听一遍。“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需要读出红军在长征路上时遇到到险境时,红军内心把险境看做是很轻松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两句更是要读出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需要用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情感去朗读出来。
2.2创设美好情境,身临其境朗读
教师范读是抛砖引玉,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朗读实践中,才能真正提高朗读能力,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们机会和创造朗读条件,让学生们去多练习。但是,在组织小学语文朗读课的时候,大多数教师都陷入了困境,由于小学生的成长经历有局限,对语文理解能力还很不足,所以理解作者的心境很难,在朗读时,学生不是机械地模仿教师,而是自由发挥。如果是没有感情的朗读,朗读质量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解决以上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一个美丽的境界,让学生切身体会比读一百遍的效果更好,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们创造能够引起学生们共鸣的氛围,屏幕上慢慢展开了各种各样秋天风景的照片,有叶子变黄的照片,也有石榴张着嘴笑的照片,也有大雁飞到南方的照片,经过多重场景的渲染,让学生们感受到秋天的氛围,才能更好地把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秋天不仅有多彩的颜色,还有美丽的声音”,有位诗人听到了很多美丽的秋天的声音,教师可以对学生们说:“请读课文,一起听秋天的声音吧!”这样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很重要。
2.3尝试多种形式,趣味引领课堂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学生参加朗读训练的目的是唤起他们的兴趣,老师用趣味且生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有的时候很多学生也会抱怨:大声地朗读课文,时间久了,口水都干了或者是没有力气,不想读了。无聊的机械训练会让学生对朗读活动失去兴趣,逐级降低学生的朗读欲望,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尝试形式多样的训练方法,保持学生的训练热情,比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比赛、男女竞技朗读、或者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不会感到枯燥,会更加有学习朗读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每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对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效率也会有所提高。每次朗读都应该详细评论学生的表现,教师指出在认可他们的进步的同时,能够继续努力的地方,对擅长朗读表达的小组和个人,授予“朗读之星”的奖状,鼓励学生们的信心,所有学生都会受到鼓舞而有很高的兴致,对参与朗读训练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每个学生都会沉浸在朗读中,从而提高全班同学的朗读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达到语文朗读训练的要求,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环节,促进每个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发展,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带着情感的去朗读,创设情境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以上简单分析了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战略,除了本文所述的相关方法外,还有很多科学合理的方法值得教师们去探讨,在接下来的小学语文朗读训练中,教师们应该收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理念,更新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用科学的适合学生们的方式方法去教学,提高语文朗读训练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日红,耿国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途径[J].华夏教师,2019,(24):15.
【2】冉丽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方法[J].中外交流,2017,(2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