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国瑞
新疆哈密市第八小学 839000
摘要:伴随素质教育的逐渐推进,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教学领域普遍对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达成共识。小学数学教学也要发生改变,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其中,课堂习题的设计也应当有所创新。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设置层次分明的习题,尊重了学生个体差异,符合新课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既有利于内化课堂知识,又有利于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数学习题分层设计原则,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习题的分层设计实践。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习题;分层设计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老师在对基础知识、理论、概念等讲解结束后,要结合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对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习题,形成阶梯式的问题链,简单的练一练习题可供学生对知识做热身运动,常规的计算习题可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可促进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迁移利用,启发性习题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有利于课堂练习功能的发挥,让所有学生体会知识运用的快乐,循序渐进地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一、数学习题设计分层原则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照顾每个学生发展需求,尽管同班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听一位老师授课,可是他们学习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分析学生随堂练习信息了解到,所有学生对数学老师讲解的数学知识认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学生没有对知识产生正确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不够深入,有的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学会举一反三,甚至已达到立竿见影的程度......数学老师要对这样的现象拥有充分的认识,在数学课堂习题设计的时候,要进行“差异化设计”,尽量缩小学生学习差距,帮助学生共同进步。数学老师可结合以往学生课堂习题完成质量,对学生划分层次,考虑学生对数学知识接受的差异性,可总体把学生划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课堂所讲的数学知识完全掌握,老师要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习题,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以往的学习经验,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激发深度研究数学问题的欲望,提高学习能力;第二层对课堂所讲知识相比第一层学生要差一些,但也能基本掌握,数学老师在设计习题时,要选择适中性的题目,既能让学生顺利完成,又感到有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意识,从而步步为营、稳中求进;第三层学生理论上明白的课堂老师所讲内容,但独立思考、运用能力较差,而且做题的准确率不够理想,老师在课堂习题设计时,要选择最为基础性的知识,如计算、填空、判断等题型,在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数学概念时,再根据情况逐步增加习题难度,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1]。
二、小学数学课堂习题分层设计实践探究
小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存在较大差异,各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也不一样,习题难度过大,有些学生望而却步,没有达到练习的目的;习题难度过小,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无聊,浪费时间,不能激起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地设计课堂习题?例如:在讲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章节知识后,数学老师可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习题设计,先出几道竖式计算,再出几道横式计算,然后设计关于乘法知识的应用题以及具有启发性的习题[2]。
.png)
前边的两道课堂习题比较简单,都是基础性的计算题,是针对第三层学生设计的,很多学生均可轻松完成,第三个小题是一道数学应用题,分别设三个小问,问题难度从浅入深,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第二层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可以完成得不错,最后“试一试”习题是供学生自由解答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的习题是为第一层学生设计的,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升做题技能[3]。
设计课堂习题既具有层次性,又难易得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达到知识运用到迁移的过程。
结束语:
总之,课堂习题设计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数学老师要对此保持高度重视,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习题,让课堂习题具有层次和梯度,还有关注到学生情感的发展,强化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小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习题的分层设计[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15(09):167.
[2] 唐松.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J]. 教育科学:全文版, 2016(12):00183-00183.
[3] 王挺. 小学数学层次性课堂练习的设计初探——以倍的认识这堂课为例[J]. 文理导航(下旬), 2017, 000(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