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彪
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港头镇港头中学 350317
摘要:在不断深化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核心素养”逐渐成为高中教育的重点课题。培养能够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核心素养”的核心精神。高中教育,是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而数学又是高中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贯彻核心素养培养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数学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活动
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时代对于年轻人的要求日益提高,新时代的人才应当具备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反思总结能力等特质。
在传统数学教学观念中,学习成绩是唯一目的。为了提升成绩,教师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等较为简单直接的教学方法。这类方法在提升成绩方面可能有效,但往往会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步入大学、步入社会后缺乏后劲。失去了领着自己前进的老师,学生对于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能力,面对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缺乏判断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缺乏自主学习跟上时代的能力。这样的人并非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他们只注重眼前的分数,却失去了未来。因此,在教会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核心素质成为了时代对于高中教师的新要求。本文将根据不同能力培养的需求,探讨高中数学课堂活动开展的策略。
1.培养学习兴趣
1.1注意个体差异 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核心素养的目标是育人,想要达到育人的目的,需要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估等多个角度来体现“核心素养”。关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想要提高授课质量,需要根据“以人为本”的原则,科学评估教学方案,避免两极分化的情况出现。关注学情差异,尤其加强对于后进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提出积极的解决方案。对于惰性较大的学生应当密集督促,让他们养成当日事当日毕的学习习惯,使后进学生不断追赶先进学生,在班级内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2注重鼓励教育 营造学习正反馈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鼓励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激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被老师看在眼里并被不断鼓励,那么这名学生就很乐于取得进步;相反,如果每次出错都被批评或者无视,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沉重的打击。灵活运用鼓励教育机制,是对教师观察力、情商的一种考验,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作为参考: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经常提问学生,有时学生出于紧张或者知识掌握不牢固答不出问题,此时教师可以鼓励道“没关系,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对于你来说很简单。”;有时学生由于疏忽或者理解错误回答错了问题,教师可以鼓励道“非常好,思路很新颖,虽然结果可能出了差错,但这是个不错的尝试。
”
在作业、试卷批改时,也应注意“以人为本”,给予学生在细微处一些小的鼓励。例如有道题目学生使用了非常规的解法,在批改时可以留下一句“思路开阔,很优秀!”;遇到学生成绩较差时,可以留言鼓励“这成绩不是你应有的水平,努力奋进!”。仅仅一两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努力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时代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新时代的人才应当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跟的上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节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必要步骤。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举办自学活动的方式进行培养。例如在讲解斐波那契数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行查询斐波那契数列的知识,并通过绘图、描点等手段对于该数列进行探究,最终找到该数列在生活中的运用方式。让学生将整个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写成小论文的形式在课后提交上来,教师审阅后再对学生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进行点评,最终达到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目的。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掌握程度更高,并且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可谓是一箭三雕。
3.培养学生反思总结能力
反思总结能力是个体总结个人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错误,不断成长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课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能够加深对于上课内容的记忆,理清知识脉络。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上课时忽视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将学习内容完整化,提高教学质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反思总结,例如布置学生在课后制作当堂学习内容的思维导图,并且站在老师讲课的角度考虑问题,将整节课程根据制作的思维导图向自己或同学复述,以期达到总结反思的作用。通过这一过程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一种思考方式,将观察到的事物进行量化处理,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答中去。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广泛的运用,教师可以巧用学校中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升旗台前请学生思考如何仅依靠一根皮尺如何测量出旗杆的高度,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三角形相似原理、正弦定理等方法解开,学生可以通过亲身实践体会数学知识如何在生活中进行运用,进而通过多次实践活动逐渐掌握数学思维的应用方法,并在实践中夯实数学知识。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团队合作在现今社会,无论是在日常工作还是科学研究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传统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强调的是个人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以及解题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鲜少被触及到,而在核心素质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也应将团队合作能力视作一种需要锻炼的能力。事实上,在学习中进行团队合作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设立数学学习小组,由先进的同学带动后进的同学,共同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难点,互相勉励达到共赢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已经转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思维,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各类素养的培养,实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英华. 探讨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路径[J]. 山海经:教育前沿, 2019, 000(006):0330-0330.
[2]程诚. 基于核心素养探讨高中数学的教与学[J]. 新一代:理论版, 2020(2):80-80.
[3]杨海波. 基于核心素养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案例分析与思考[J]. 师道:教研, 2019(6):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