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香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中学 广东 广州 511340
【摘要】家国情怀是对家国共同体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及其使命担当,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挖掘典型事例,有利于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进学生爱家、爱故乡、爱国的家国情怀。基于此,本文拟就如何运用乡土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 身边历史 厚植 家国情怀
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是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将乡土史文化资料融入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既能够让历史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有效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现状,还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众多鲜活的教学素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将地方史融入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下面,我将以《抗日战争》一课为例,主要针对利用身边的历史厚植家国情怀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培育家国情怀素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培育“家国情怀”素养,属于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范畴,这一素养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但是如果能从学生熟悉的、贴近生活的素材入手,从家到国,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逐步进行培育则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注重乡土历史素材的挖掘和利用,通过学生身边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事迹,借助历史图片、课件、视频、微课、角色扮演、课前三分钟讲故事、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形象化的载体,再现历史场面,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例如:在教授《抗日战争》一课时,给学生讲述“打响增城人民武装抗日第一枪的阮海天;领导共产党开展敌后游击战的萧光星;战斗歌手李旭初的事迹”;以及播放记录篇“燕岗桥袭击战、广州抗日保卫前哨战“等故事,积极培养选树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典型,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的典型做法和先进人物。很快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军民鱼水深情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对革命前辈不怕牺牲精神的理解,深化了对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的珍惜,同时在革命传统故事的讲述中,进行了优秀革命传统教育,培育了学生对家乡、对人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地培育。
充分利用周围的乡土资源,开展本土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将乡土历史搬进课堂,学生感觉这些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身边,具有强烈真实感和亲切感,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以及爱国主义教育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利用节庆活动强化家国情怀的教育效果
历史教学中,也需要运用仪式礼仪、组织纪念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传统和现代节日涵育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氛围,涵养家国情怀。将爱国主义教育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如“增城抗日胜利周年庆”观看影视或开展抗日图片展;清明节缅怀英烈,带领学生开展扫墓活动;国庆节开展了以爱国、爱家乡主题活动,学生们走入革命烈士纪念馆感受祖国的强大和感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重阳节慰问抗日幸存者,或者走入敬老院,关爱老人,帮助弱势群体;“五四”青年节的励志活动……同时,还组织学生创办各种展板或板报,举行故事会、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学唱抗日歌曲等,把增城本土的历史英雄人物的重大事迹通过图片结合文字介绍出来,让学生了解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精神,使学生受到生动的民族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接受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洗礼,增强学生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美好生活的意识,从而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
以传统的方式,追思爱国的民族先贤,传承永恒的家国情怀。通过这些活动提供新的载体,让孩子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家乡英烈和英雄,使他们传承优秀文化和进步精神。也激励学生积极上进,勤奋刻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三.在课外活动中延展家国情怀的深度
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必要补充。生活化历史课程主要是以乡土历史教学来呈现。乡土资源是校外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地方史资源,不仅有利于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和现实的了解,更能加深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形成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使学生更加脚踏实地的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现场参观学习一些本地区的历史遗存、地方史档案馆,或者对身边一些老人进行访谈、课外调查等方式让学生参与。这些直观的乡土史料可使学生更真切地、近距离地感受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悟“家国情怀”的厚重,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
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一课后,我让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去参观寻访身边与抗战有关的历史。
增城区与抗日有关的遗址、纪念地共25处。如粤湘赣边纵队增城大队部纪念馆、大埔围村抗战历史纪念馆、增城革命烈士纪念碑、正果白面石红色革命老区、 中共增龙博中心县委旧址、东江纵队北江机关遗址 、“广州抗日第一枪”战场遗址、 抗日纪念亭、抗日烈士墓、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共雅瑶支部旧址、缸瓦窑惨案遗址、 燕岗桥侵华日军碉堡、 新塘镇西洲大屠杀旧址等等,分布在各镇、各村。引导学生在自己村里参观、记录、感悟身边的历史。在参观、访谈之后,笔者都要求学生尽可能地围绕这些主题去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教师巧妙地利用身边的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搭建了一座平台,把真实亲近的学习素材展现在孩子们眼前,拉近了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学习历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加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爱国必须先爱自己的家乡。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智慧,不断地去发现、挖掘、拓展本地特有的教育资源,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有效地融入身边的历史素材,向学生传授本乡本土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以激发他们的光荣感、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而形成家国情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慧.家国情怀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入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25).
[2]张永贵.基于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家国情怀教育刍议[J].考试周刊,2020(56).
[3] 朱庆.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0(18):1-2
[4]姚俊雅.历史教学中基于乡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J].新智慧,2020(12).
[5]柴磊,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以山西曲沃县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8年.
[6]蔡康宁,乡土史课程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以开封地区为例[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