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秀梅
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康乐幼儿园 037100
学前教育是学前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成长最快的时期,对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等等,都与学前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天性活泼好动,喜欢玩耍,因此,学前教育不仅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还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然而,目前很多很多幼儿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问题,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过于强调向幼儿灌输知识,忽视幼儿在游戏中主动的探索性的学习,企图拔苗助长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当代学前教育的一种误区;其实,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一、教学内容的不同
传统的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以书本知识教育为主,兼对德育、体育、美育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教育。课程一般为数学、语文、英语、自然、品德、体育与健身、美术等学科;而幼儿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以游戏活动为主,着眼于幼儿基本素质的提高,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加强幼儿的思维训练,促进幼儿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另外,还要照料幼儿的生活与保育养育等。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小学教育一般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形式进行组织教学,每个学科都有比较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各科教学一般都是通过教师上课、课堂练习、课下作业和各种考试来完成的;而幼儿教育是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素质和能力,使幼儿兴趣浓厚,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那么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就存在着不良影响和弊端,这应当引起当代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如下:
一、损害了孩子的兴趣
在教学目标上,一些地区、一些幼儿园无限拔高幼儿培养的目标,以强调幼小衔接作为幼儿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上,很多幼儿园将学习领域学科化,按照学科知识体系设计幼儿园课程,这些都使得孩子还未上学,就已厌学。其实影响孩子学习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兴趣,孩子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成绩才会提高。所以注重孩子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才是我们应当做的。
二、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
在世俗观念下,大多数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学就是为了认字和算数”,一些幼儿园要求孩子写字、算数,如果写不好,家长会呵斥,老师会批评,孩子在这种小学化的教育过程中没有感受到快乐,自然就会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孩子们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之后,如果仍然没有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就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挫败感,这样不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从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长基础。
三、扼杀了孩子的潜能
幼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幼儿教育“小学化”会强制性延长幼儿学习的专注力,增加幼儿神经系统的负担,长此以往,必然会阻碍幼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严重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这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以防止和纠正:
一、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师资水平
幼儿教师是幼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端正幼儿教师的教育思想,对纠正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开展教育思想讨论这样的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明确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通过游戏获得知识和经验以及各种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将教学和游戏以互为补充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和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关注他们的表现,体察他们的需要,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
二、开展家长教育活动、纠正家长认识偏差
家长对幼儿教育尤为重视,但是这种重视普遍表现盲目,他们把字是否教得多、幼儿是否会计算作为评价幼儿教师的标准。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对家长宣传幼儿教育理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要求,掌握一些基本的幼儿教育方法。除此之外,幼儿教育者还要做好家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尽量保持一致。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确,家访在增进幼儿园和家长的沟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家访,可以从更细致的方面纠正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偏差,使家长充分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
三、正确利用相关文件、回归幼儿教育本位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至4岁、4至5岁、5至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同时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和建议。根据指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禁止“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
(二)、关注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注重学习与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三)、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儿发展连续性进程上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
幼儿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并利用好相关示范文件,根据当前幼儿教育工作的实际,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问题。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在较短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但相信只要我们认清和了解其不良影响和弊端,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管齐下,端正教师思想,纠正家长观念,正确理解并利用好相关示范文件,我们就一定会有效地防止与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