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文
广西博白县中学
课题信息:《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与对策研究》(2019B040)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地留守中学生意外受伤甚至死亡等安全事故频发,留守中学生的安全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强化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与对策研究势在必行。为此学校加强留守中学生日常安全教育工作,探究、落实事故防范有效策略,团结留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做好对留守学生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的监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也义不容辞。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事故防范;有效策略
一、基本情况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导致农村留守中小学生越来越多。比如在县城区一所县级中学,学校留守学生的比例也不低。经统计,其中父母在外地打工的学生占总数的27%,平均每班 19.44,而单亲去外地打工的占学生总数的45%,平均每班32.2。由于长期缺乏家庭教育,缺少亲情,这些留守中学生在性格与心理、思想行为上与普通学生有一定差异,如他们往往性情孤僻、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感情脆弱、安全意识差、行为习惯差、集体观念差、道德观念差等,更容易做出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安全现状不容乐观。相较于非留守学生,留守学生接受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的形势更为严峻。
二、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始终绷紧安全工作这根弦,把学生生命作为第一要务,加大学校安全设施、设备的投入,尽管如此,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安全工作仍存在许多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
1.安全教育制度不够健全。
学校都有安全制度,但是都不健全、不完善。比如缺乏针对性的留守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宿舍点火管理制度。
2.教师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知识储备不足
学校缺少专职安全教师,一般教师普遍存在更重视学生文化知识学习的情况,以学生日常教学和考试成绩为关注点,甚至不去关注学生的安全问题,严重缺乏安全意识,认为安全教育顶多是班主任的事,与他们科任老师无关。此外,由于学校没有开展教职工的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技能培养,很多教职工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储备不足,无法胜任安全教育工作,甚至对学校的安全教育认知存在误解,比如一些教师认为安全教育和保障就是搞好学校安全硬件设施建设,减少学生的户外活动,或是为了保障学生安全而降低一些课程的学习标准,限制学生的活动范围等。
3.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流于形式。
学校安全管理出现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安全检查形式主义、安全教育培训形式主义、安全会议形式主义等现象。比如每年的应急演练,也都只是一年一次或两次的演习或千篇一律地讲安全知识、形式性地组织一两次火灾疏散演习,也没有结合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成长特点以及个人需求,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实践体验和情景模拟教学,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感知肤浅,即便部分是留守中学生对提及一些安全问题的处理方法与应对措施偶尔有些印象,学生也没能经过磨练而形成其自身的对抗能力,没有多大实质性的意义,安全教育效果不佳。
4.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的方式单一 ,内容不全
学校针对留守中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工作一般都是由班主任或学校临时聘请的有一定安全知识的老师,通过采用照本宣科、口头讲授的方式,千篇一律地讲一些陈旧的安全理论知识。缺乏学科渗透教育和针对性的专题教育如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等。
5.学校安全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此,保障留守中学生的安全,强化安全教育的效果,需要家长与学校相互配合。然而调查发现,许多学校存在学校与家庭安全教育脱节的问题。不少留守中学生家长与班主任相互很少联系,平均一个学期联系不够一次,班主任、老师不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状况和学生心理状况,家长不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心理健康状况和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学校无法对留守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食品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校园活动安全、网络安全、性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存在留守学生安全隐患。
6.社会对留守中学生导向作用不够
留守中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对单一,但生活环境却较为复杂,由于所处环境受到一定的制约,学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心智能力发展的重要时 期,但与此同时又缺乏对事物正确的辨别认知能力,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风气的诱惑,进而对其人身安全、思想安全产 生威胁[1]。而社会上对留守中学生安全问题的关注度不够,不具备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强化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及事故防范的对策及建议
从制度、意识、内容、模式、途径入手,强化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实现制度健全化、模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和常态化,措施多样化和精准化。团结社会、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切实做好留守中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探究、落实到事故防范对策和措施。
1.加强留守学生的安全教育力度,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学生安全制度,紧密结合现存的安全管理问题,对制度内容加以完善,比如安全预警、安全用电、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寝室安全、预防溺水、交通安全,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安全等。其次还要完善安全排查制度,重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具体坚守“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自查自纠,建立台账,专项排查,重点管理”的原则,将安全责任层层细化和逐一落实,在细致性的制度规范中,确保师生都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积极防范安全事故,及时排除安全隐患,主动作为,将各种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也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安全[2]。
2.开展教师安全培训,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和技能
学校要专门设置校内负责安全教育培训的岗位,可通过校外聘请,或是校内安全教育教师兼任,在此基础上面对全校的教职工定期开展安全教育知识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培训、操作演习。只有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水平以及安全保护技能,才能在学生身边形成一层有力的保护网,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提供安全保障。此外,还要确保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化,确保对教师开展的安全培训工作有组织、有计划。而在内容的设置上,则必须保证针对性与前瞻性,比如多研究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处理方法、同伴溺水的正确解决救助方式、运动受伤后的处理方法等等,确保教师掌握技能,学有所用。
3.积极构建多元化安全教育和事故防范模式,提高教育实效。
针对安全教育教学的实际,遵照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知识教育与强化训练相结合,专题教育课程与学科课程渗透相结合等原则,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活动课、防课、学科渗透等多种途径,构建多元化安全教育模式。
3.1.学科整合、渗透教学模式
学科教育与安全教育整合,把学科教育渗透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有机地、适度地融入学科教育当中,让留守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安全知识,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如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易燃、易爆、强氧化、强腐蚀性、有剧毒、防腐蚀等物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各种环境安全、食品安全、法制安全等教育,能提高留守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科教育和安全教育的实效。
3.2活动式教学模式
从留守学生的心理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能提高学生安全意识,丰富其精神生活,还能让其潜移默化地领悟到生命的可贵,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技能。如组织生命安全宣传、参观在押农村留守少年“忏悔”教育等活动,从而让学生自觉形成安全意识,强化对各种事故的防范自觉性。又如组织开展一些集体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活动、趣味游戏等来提高留守学生沟通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帮助留守学生体验快乐,释放压力,宣泄不良情绪,减轻焦虑,促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
3.3安全教育体验式教学模式
为了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提高安全教育实效,学校和老师可精心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相关安全应急防范演练,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身临其境地做一做,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其安全实战应对能力。如在安全教育日体验火灾应急实践演练。
3.4丰富多彩的专题教学模式
根据留守学生心理特点与实际,留守学生卫生安全、消防安全、性安全、法制安全、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种专题安全教育讲座,配有图片、展示、黑板报、主主题班会等,是系统进行安全知识教学,全面提高留守中学学生安全意识,促进留守中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比如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刻不容缓的,也是必不可缺的,是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成败的关键,需要定期开展,既要开展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也要针对性地开展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留守学生缺乏关爱和关怀,不少留守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再加上中学生所处的青春叛逆期,常见一些出格的行为表现,如果未经及时的安抚、鼓励与指导,很容易极端化,甚至威胁身心的健康与安全。因此,在对留守中学生开展安全教育过程中,必须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联合起来,可特别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课,有针对性地结合留守中学生现存的心理问题开展有效的辅导与指导,解决学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渗透安全教育。此外,学校校内还要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室,让有专业能力、有经验的心理学教师坐诊,鼓励学生将心理诉求说出来,互相沟通探讨,解开心结,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教育。
3.5、学校、社会三方结合教学模式
加强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与事故防范工作,需要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方面共同配合努力,缺一不可。学校要肩负留守中学生安全教育和事故防范的管理重任,尽可能团结留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强化安全教育与事故防范措施,共同做好对留守学生人身安全的监护工作。
(1)安全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家长对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校教职工要协同班主任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收集留守中学生的资料,深入调查研究,对结论进行整合,形成留守中学生档案,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符合留守中学生需求的家校合作式的安全教育策略。在调查工作中,调查组及教师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如电话、微信、QQ等,与留守中学生的家人,特别是与在外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并保持沟通,了解留守中学生的家庭状况,多从父母口中得知留守中学生在生活、思想和心理上的特点,必要情况下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同时还要及时向学生父母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学习成绩,交换信息,共同探讨关于留守中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也确保安全教育活动的实施更符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施效率。沟通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还应注意留守中学生原生家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与家长之间亲近少,家长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家长自身安全意识不高,在互相反映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去引导和发现问题,提供建议,增强家长对孩子身心安全的关注意识。
(2)积极配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及时排除校园周边不安全因素与安全隐患
学校需要与当地的政府职能部门配合完成保障留守中学生安全的相关工作,同时加强与消防部门、公安、卫生部门等部门进行合作,制定全面详尽的方案,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四级联动安全联合管理体系,确保在真正发生危险时能迅速启动和顺利开展。此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力度,比如政府层面,要对学校在校的留守中学生进行定期抽查,进行安全监督式的管理。社会层面则要联合当地的民众,共同为留守中学生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竖起一座坚固的保护墙,一旦发现学校周边安全隐患,要及时与学校或相关部门取得联系,防范于未然。学校层面则将对留守中学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开展无间断的日常化巡查,一旦发现隐患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3]。另外,学校还要对学生经常出入的周边环境开展整治性的专项行动,比如食品卫生安全检查、交通整治行动、周边文化市场建设行动、山坡安全摸底排查行动等等,确保能为留守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樊立锦.农村地区小学生课外安全教育意识的问题及对策[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20,11(9):190.
[2]汤玉文.浅谈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2(2):756-766.
[3]蔡宗江.农村留守高中生安全教育有效性模式[J].中学教学参考,2018,11(3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