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鑫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新化乡初级中学 551806
摘要: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表明物质生活的极大富足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情况下,勇担为增进文化软实力,以及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的历史使命。在书法传承方面出台相关指导性文件,然而落实在各级各类学校中的书法教学却存在很大改进之处。本文在分析初中阶段书法教学的基础上,结合书法教学本身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尝试给出对策建议从而改善日常教学中的不足。
关键字:初中教学;书法教学;传统文化;对策探讨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文明的需求也开始持续受到人们的重视。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兼具实用及欣赏价值。我国教育部门本着在普及汉字书法知识,传承千年文明薪火的目的出台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详细界定了中小学书法教学的目标为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教学内容为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和写字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硬笔和毛笔兼修、遵循一定的书写规范来加强书法训练。且对于师资培训、教学工作的落实、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了较为细致的规定,然而在初中阶段的书法教学仍然举步维艰。因此,如何高效进行书法教学,切实落实好素质教育是每一所初中学校目前所要重点反思的工作。
二、初中书法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教育部门所推崇的书法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因此初中学校所重视的书法教学是符合时代及人的发展需要的。然而即使在明确的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下,初中生的日常教学却因为书法教学缺少理论指导、高素质的师资缺失、书写工具不规范等种种因素而问题重重:
(一)书法教育缺少理论指导
书法和我国其他的传统文化一样,成果斐然的同时,却少有成体系的理论研究。少有的些许书法练习经验,在今天很难用在大规模的书法普及工作中,而适合当下学生书法练习的理论研究起步晚,发展缓慢,难以有效指导日常教学。因此这样的现实情况,使得在当今中小学课程中所进行的普及性书法教学是难上加难的。
(二)高素质的书法教师缺失
一个很严峻的现实是信息化的时代导致人们对用笔书写的需求降到最低,那么这样的大环境就使得人们对书法练习的忽视,从而高素质的书法教师断层式的缺失。书法教学虽是语文课程的拓展衍生,但其专业性却大大超越了语文教学。因此书法教师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极度匮乏。
三、初中书法教学对策探讨
(一)营造良好书法教学情景
书法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随着历史的演进而历久弥新,因此具有极大的文化感召力,在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在道德品质方面的素养。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设置科学的教学情景,便是高效书法教学的体现。比如课堂教学中,因地制宜的课程导入,恰到好处的教学迁移,丰富多彩的教学工具等等都是书法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情景设置。课堂教学之外,在图书馆、学习角展示相关的碑帖、挂图、书籍等来营造学习书法的氛围。其次,除书法教师之外,其他科目的教师若注重自身板书的素养训练,也不失以榜样的力量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学习书法的环境。
(二)教学层面
1、率先培养高素质的书法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书法师资队伍是有效进行书法教学的前提保证,《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教师队伍做了详细指导:“打造以语文教师为主导,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
首先,在课标要求下,考虑本校的书法教师是否够支撑起全校的书法教学,师资缺口若是较小,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培养,师资缺口若是较大,须得从校外聘请。其次,考虑本校书法教师的专业性问题,在保证数量的前提下提升教学质量。最后,结合本校教学的特点,打造一支经验丰富的书法教师队伍。
2、保持书法教学的连续性和一惯性
所谓一致性指的是各方所施加的教学内容的一致,连续性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前后接续不断的教学,家、校、社会教学的连续不断,并长期进行教育。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书法教学皆做了详细的规定,因此保证书法教学的连续性和一惯性在初中书法教学实践中当引起重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书法教育暗含修身养性的成分,书法教学的连续性和一惯性影响着学生德育的健康进行。
3、设计合适的校本课程
为初中书法教学设计校本课程是突显该学校在落实素质教育时,办学水平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因此由本校教师在《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需要出发,结合当地的风土民情和文化历史背景等,设计出的反映该学校极具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在初中书法教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首先成立研发团队,安排有着丰富书法教学经验的教师去着手设计,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组织专业的书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实施,根据教学实践所反馈出的结果做出合适的调整。
4、书法教学与其他课程综合
书法教学是以语文课程识字和写字教学为基本内容,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为基本目标,以书写实践为基本能力,适度融入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的教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的书法如同我国的诗词歌赋一样,都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被创造出来的,反映的是当是人们的生活发展状况和精神文明状况。因此书法教育与初中历史课程或者语文课程相结合,设计出别具一格的综合课程,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认知,以及长时间所培养的民族认同感。比如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有关于革命家毛泽东的介绍,在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关于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初中书法教学中《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也对毛泽东的书法进行了拓展,从毛泽东的领导我国劳动人民进行大无畏的革命事业出发,结合他用大气磅礴的笔势对北国的雪景的描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来认识他在书法中肆意挥毫的革命气度,立体式、框架结构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全面积累是有帮助的。
(三)学习层面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从学生学习层面来探讨教学的对策是合逻辑的:第一,选择合适的书写工具是学生高效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的前提。第二,养成优秀的书法习惯会使得学生不管是在练习书法还是日常书写汉字都受益终身。比如每次练习书法前净手,练完后都坚持整理自己的书法用具,清洗毛笔和颜料盘。注重桌上宣纸和毛笔的摆放位置,写字时身体的姿势、左右手的姿势等等。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明确书法是兼具实用和欣赏价值的,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实用性表现在日常书写作业时,作业本上的书写实践,或是考试答卷时,卷面字体的视觉呈现效果:是否是清晰可辨认的,是否是美观大方的。因此对于书法实用性的评价应该集中在学生于日常作业中的表现。欣赏价值体现在学生特定的书法作品,就学生对书法的理解和领悟而开展相关的书法比赛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范围内,学生提交一份或多份书法作品。由专业的书法教师进行品评,打出合适的分数。最后一点,书法有怡情养性的作用,书法的练习是否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仍需要教师进行细心跟踪评价。
总结:综上所述,书法教学是培养学生在规范书写汉字、准确表达自我,从而在传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中学生的书法教学不光是汉字的规范书写、还兼具书法的艺术熏陶,甚至希冀以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陶冶人。因此极具专业的书法教学仍需教师从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层面进行持续革新,从而适应时代下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勇.初中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8(18):158-159.
[2]李晓群.初中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