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李淑琴
[导读] 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无论是本学科的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
        李淑琴   
        广东实验中学顺德学校 广东省  佛山市 528305
        摘要: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无论是本学科的学习还是其他学科的学习,语文都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生了解国家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初中教师,我们肩负着将国家优良传统与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与发扬的重任。由于初中生的知识架构还不完整,学习心理还不成熟,知识体系还不健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意识的渗透。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思想
        引言:教育部在《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包含了传统价值观、思想道德观等多个方面,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增强文化底蕴的重要阶段。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落实“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力量,具备正确的文化意识,感知中华文化的魅力,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一、初中语文文化意识教学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度,从先秦诸子百家,到两汉辞赋,到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唐诗宋词元散曲,再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化经典灿若星河,这些文化经典对于培养初中生的民族意识和国家凝聚力意识起到着重要的作用。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体现。学生只有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在做人做事中有高贵的道德底线。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中收集的经典篇目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对初中生培养文化意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堂的主阵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要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方面深入探究,形成语文的文化意识。
二、初中语文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但目前语文的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对于学生通过课堂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1]以文言文教学为例,初中人教版所选文言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七年级《陋室铭》《爱莲说》,八年级《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九年级《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会采用讲授、灌输、习题训练等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析、句子翻译,而忽视了对文本中古人的智慧、思想、情感的探究,忽视了引导学生真切感受文本中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人生的深度思考。教学中,教师应改进对经典文学教学的方式,多关注经典文学中的“人文性”,将传统文化知识合理引入到教学中,激发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促进初中生更全面的发展。
三、教学中如何正确渗透文化意识
(一)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经典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典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让阅读浸润上文化的色彩,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精华,指导初学生阅读、学习名著经典,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教师可以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名著来辅助教学,如《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他将自己在中国1936年6月到10月之间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所见所闻进行真实报道,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学生真实了解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的红军将领生活的艰辛,感悟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不惧生死的革命精神,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从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通过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先进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使学生的灵魂得以滋养,使“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得以达成。
(二)提高初中生名著经典阅读的兴趣
        初中生在名著经典的学习中,往往需要有一个兴趣培养的过程,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动力来源。在名著经典中,教师应该挑选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国学经典,最开始的时候不要挑选过于晦涩难懂的篇章,应注意循序渐进,当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阅读,并形成比较成熟的思维逻辑和自我约束力后,再引导初中生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2]如《论语》《史记》《左传》《唐诗三百首》《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为了提升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水浒传》,在推荐之前,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进行回顾,回忆文本在细节描写、人物刻画中的高妙之处,之后选取学生感兴趣人物和章节,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情节、语言,如学生喜欢的人物鲁智深、武松,我们可以选取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第二十二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引导学生分析章节中曲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语言、鲜明的人物性格,感受《水浒传》高超的艺术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小说的兴趣。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中国文化精髓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对课堂细节进行打磨与钻研,将知识更好地呈现给学生。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文化表面的内容,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内容的分析、理解,感受作品的意蕴、内涵。[3]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选择适合的内容,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步骤。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一堂课,一篇文章的分析,或者是一个阶段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文化意蕴,就能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如谦逊、勤俭、孝顺、自强等。授课前,教师应对文本蕴含的核心思想进行深入解读,并围绕这一思想进行教学创新,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将抽象化的知识以一种更加直观优美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初中生进行学习和思考,让初中生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模式来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在学习《陋室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一边听老师的伴奏诵读,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思考陋室“陋”体现在何处,“不陋”体现在何处,文章结束处作者为何将自己的陋室自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从而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借陋室表达自身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的意旨。
(四)创设生活情境感受中国文化魅力
        如果单纯靠课堂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难拓宽学生的视野,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核心思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除了倡导课外阅读外,教师还可以为同学们创建良好的生活场景,并进行合理的延伸,让学生通过这种实践体验结合实际生活进行反思和学习。如在“戏剧大舞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到剧院中实地参观,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我国文化瑰宝的特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初中生采访戏剧表演者,真切感受中国戏剧的魅力,还可以让学生尝试表演课本剧,如《刘姥姥进大观园》《窦娥冤》《范进中举》等,真切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以获得文学审美的享受。
        结束语: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深知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领会中国文化的精髓,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文化魅力,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祥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探究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术)》,2019,000(005):212
[2]吴中祥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9):11
[3]卢贵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8):76-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