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乡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喜国龙
[导读] “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喜国龙
        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第一中学,宁夏 固原 756400
        “部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立意高,高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原则,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因而也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不仅如此,新教材更加融合了传统文化和时代因素,既接地气,又不失厚重。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让你倾情、明理;一句句走心的导读,让你温暖、顿悟。
        笔者发现,现在有些农村中学生,自私自利,穿的衣服脊背上写着“玩物丧志”等标语,抽烟、喝酒、打架,更有甚者染五颜六色的头发,剪奇怪的发型,好像把耻辱当做一种荣耀。他们精神道德的滑坡让社会、老师、家长都担忧。“部编”教材中,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是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的。如何使这种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如何把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改变,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渗透,适时教育学生。
        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接触人类智慧的结晶,尤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所以选文具有经典性、适用性。部编教材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文化史上有定评的作品,以经典为主,学生可以打破时空,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有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农村学生读书少,虽然受媒体影响大,但思想还是比较单纯的。因而,抓住课本的核心价值,对学生进行教育,也不失为德育渗透的一大亮点。
        例如: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第7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写给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文中立场明确、态度鲜明。愤怒的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作为一般人,可能对当局所制造的舆论蒙蔽,最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但雨果并没有这样做,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抗议英法政府犯下的罪行。更难能可贵的是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圆明园虽是中国的皇家园林,但归根也是全人类的。信中雨果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文章中浓墨重彩的渲染、描绘、热烈的感情,不正是我们对学生做人、爱国最好的教育吗?此时的德语渗透可谓是“润物细无声”,一切水到渠成。或许在做课的过程中加以圆明园毁灭前的视频,英法联军烧杀抢掠的镜头,对学生的“三观”教育会更上一层。
二、从经典课文入手,遇到适合的情境,及时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学生接触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生会对经典文化产生尊重和认同。“部编教材”所选课文大部分是文学史上有定评的作品,这些经典的作品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与文学大师、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我所接触到的农村娃娃,即使脾气犟,但这些娃娃的思想是好的,只不过是让爷爷奶奶惯坏了、或者父母的早婚离异给身心造成了畸形。教材中有许多篇目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很好的素材,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师生课堂生成的那一抹情景,及时对学生的平时所作所为进行教育,慢慢的从思想上使他们转变自己的做法。
        “部编”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美丽的颜色》,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述了居里夫妇在艰苦的条件下提取镭的过程,读来能感受到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艰辛,更为居里夫人坚韧、乐观、淡泊的人格所感染。我很喜欢这篇文章,做课之前读了好几次,可谓是爱不释手。因为作者(居里夫人的女儿),她记述的是一位伟大的充满人格魅力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让自己崇拜的母亲。

文章语言含蓄委婉,富有情味,很多语句如诗一般优美,又自然的流露出敬仰、爱戴之情。教学中第一步让“学生默读课文1至16自然段,圈点勾画出居里夫妇探索镭‘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的句子,并品味赏析。”(设计此问题的理论目的是针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层次不同,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着审美沟通,让学生把自己阅读到的句子画出来。)
        第二步是“理解课文题目‘美丽的颜色’”?(设计此问题的理论依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主观感情移入到课文中产生共鸣,以达到为下文情感教育铺垫。)
        第三步是问题:“镭不只有‘美丽的颜色’,它还自动发光!我想问自动发光的仅仅是镭吗”?(目的是体现居里夫人的光辉人格。)于是我接着说:“镭射线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逐渐变得眼花耳鸣,全身无力。可是居里夫人没有放弃,她敬业、献身科学、忘我奉献、无怨言并乐在其中,她这种光辉的人格是最美的色彩”。当学生在回味时,我接着说:“同学们平时对学习吊儿郎当,一味地习惯于抄作业,拿着自己父母的血汗钱,自己可以想一想这种做法对吗?”。又接着播放了自己收集的身边各种美丽瞬间,看着看着,有人低下了头,有人眼圈红了。教学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班主任和我说,最近学生特别懂事,几乎没有打架的,文明礼貌比以前好多了。有学生和我聊天,很受感触,长这么大,很少这样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一篇美的文章,作者的情感如涓涓溪流,人物的品格,润物细无声般感染者读者,只要我们善于设计,抓课堂中的情景,对学生的价值观取向会“有的放矢”。
         三、抓文章中的关键词语,教会学生做人。
        部编语文教材,基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整套教材构思完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利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现在的孩子受手机影响严重,偷偷溜出家校通宵上网、自残的、或者干一些小偷小摸的事,其实,他们的这些做法与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笔者所在的农村,有些家长不会教育娃娃,因为他们识字少,教育的方式单一。对学生犯错要不就是包容,要不就是打一顿解决问题,沟通的几乎是微乎其微。所以,课堂教育就显得很重要了。
        一些经典篇目中有些关键词语对学生的教育,笔者觉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抓这些词语,有效的唤起学生的情感,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例如:部编七年级(上)《秋天的怀念》一课,文中“好好儿活”出现两次,本来一句朴素至极的话语,寄托着母亲对儿子最纯粹的爱与期望。笔者认为,设计情感教育目标时要有明确的指向,即让学生感受母爱和作者的悔恨之情,以及“好好儿活”的人生领悟,这样学生在进行情感体验时就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身体健康的我们,又该怎样“好好儿活”?既完成了情感目标,又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四、利用“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教育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及时进行德育教育。
        “互联网+创新素养教育”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真活动为方法的理念。笔者认为可以结合“互联网+语文+教学实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情景教学中可以依据“互联网”特点,借助音频、视频在上课中、师生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卖炭翁》一课,作者把当时朝廷的爪牙欺压百姓写的活灵活现,老百姓生活在苦难中。我校在“三进”课堂评选中,一位教师搜集图片,制作了习总书记和老百姓在一起的小视频,当堂播放,效果明显,后又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前后对比,对学生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德育及时渗透,既拔高了文章的主题,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