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李青青
[导读] 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青青
        浙江省义乌市艺术学校
        【摘 要】数学思维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问题是思维的心脏,提出数学问题,是获得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问”的基本方法之一。然而,现在的课堂上很多学生不善于提问题,不会主动提问题,缺乏创新精神。下面笔者从“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这一视角,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数学思维     问题意识

        一、丰富教学材料,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与其让学生“饮水”,不如让他“口渴”,老师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地去探究。
        1.在教学内容上,要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天生都具有好奇心,想去了解周围的世界,所以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学上应该呈现多点的形式,以新颖来吸引学生的思考。课堂中可以引用游戏、模拟现实场景、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2.在学习氛围上,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手指也有长短”,不能以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类,而应该爱护自己的学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学生敢于去提问。而小学生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特点,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如能蕴含多个数学问题, 就会为学生多方向、多角度提问提供素材和空间。
        3.在数学文化上,激发学生欣赏数学的美感。
美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在“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课中,我并没有叫学生用计算器来计算下面所有算式的结果,而是先告诉学生前两个式子的结果分别是1111.1111和2222.2222让学生猜想后面算式的得数。
1234.5679×9=?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1234.5679×45=?         1234.5679×54=?
这就展现了数学的相似美,去启发学生进行相似联想、迁移、猜想,提出疑问。学生一开始就感到算式的相似美,看到两道题的结果有又相似性,好奇心就来了,肯定有规律可寻,随后学生会依靠类比直接写出答案,这样就不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去笔算,学生兴趣浓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多方指导,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1.“问”在“数学概念”上
数学概念得来有其一定的理由,因此它的定义和名称中包含着应有的数学道理。如在概念教学中,可以以此为契机展开提问:“倒数”是不是“倒过来的数”?“最小公倍数”不就是公共的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吗?“梯形”是不是像梯子一样的形状?“容积”可不可心理解为容得下的体积?“平移”是不是平平地移动……尽管这些问题的提出最初好像不那么规范,但它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一个很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
        2.“问”在“解题方法”上
对“解法”提问,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拓宽解题思路,能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价,,以寻求独特、新颖的方法。同一个问题,学生会尝试寻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3.“问”在“知识混淆”处
有些数学知识点存在着相似之处,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在学生知识混淆处引导学生质疑、分析、比较,弄清楚知识本质区别,激活学生的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经历对知识的抽象概括能力。
如三年级下册在学完“平移与旋转”知识后,让学生自主练习找平移的前后的格数,会出现上图的错误。此时,引导学生提问:这位同学找的格数(黑色弧线)正确吗?出现了什么问题?马上有学生发现提问:这位同学是不是平移前后的对应点找错了?于是上台演示应该是像红色弧线这样找。错的同学四个图都只找了“间隔点”数,以为这就是平移的格数,却没有真正去找平移前和平移后的“对应点”数,对平移知识产生了混淆。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内化了知识的本质特征。





  


        5.“问”在“探索规律”处
探索规律阶段是新知的集中体现。教学中,笔者尝试不断通过推断、概括、抽象化等思维活动,让新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同时,还要及时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在解决一个问题后作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刚才这种方法正确吗?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不能用于解决其他问题?解决问题时碰到了什么困难?做到“求取解答并继续前进”。
如: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时》,当学生从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中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明白了1/4、2/4、3/4、4/4时,我们鼓励学生提问。学生经过思考,反问:“老师,有没有5/4、6/4……如果有用阴影部分表示该怎样表示?”甚至有学生问商店常常里有80%,这个是不是分数?学生在反思中又提高了质疑的能力。
        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再思考,发展学生问题意识
        1. 开设问题专栏,激发学生思考
学生产生问题后,要及时将问题记录下来,特别是一些由灵感迸发的创造性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创设问题专栏:随时将自己的问题张贴在“问题角”上,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想法,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多维思维、一问多答;也可建立个人或小组问题记录本,鼓励学生多提有价值的问题;或建立班级问题库,开展“每周提一个好问题”的活动,评选“问题达人”等。总之,利用多样的形式,从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
        2.引进数学日记,促进学生再思考。
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将语文学习的重要形式——日记,引入到数学中,尝试让学生写数学札记。
如下图:二年级下册学完测量单元,淘气写了这样的日记让学生把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学生读了这则日记都哈哈大笑。看来写数学日记,既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在适宜的土壤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问”出学生的激情,“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有一定价值的问题一定会“不尽长江滚滚来”!它促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让学生做有“学问”的未来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杨孝斌,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
[3]吕传汉,汪秉彝.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探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