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德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黎莉
[导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
          黎莉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  重庆市南岸区  400000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得益于经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绵至今五千年,经历了岁月的沉淀,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人文智慧、道德理念,对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从来没有与德育分开过。而学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能否清楚地认识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又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中?通过哪些途径开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素养,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中,无疑对学生的人格养成
和素质提升大有益处。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提升
          一、从国家基础学科内挖掘传统文化的要素,让传统文化滋养生命  
    在学科教学中,各学科实现全员育人,学科覆盖,在各自的教育教学中,渗透中国的传统文化。着力于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知晓传统文化的内涵,旨在让学生喜爱自己国家的文化,乐于融入这种文化的学习中。例如在国家课程中,围绕“中秋”这个传统文化要素,全学科在自己的教材中挖掘“中秋”的要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语文学科从部编教材说明文《月球之谜》一课有一阅读链接中,以及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语文园地中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蕴含中秋元素的内容中,感悟诗人望月慨叹,由景入情,由报国遇挫又念国事忧忧,而借月遣怀。,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用意所在,传统时节组诗包含了价值取向和审美培养双重意义。我们要让孩子借着这些诗作读到一些什么?传诵千年的诗作,诗人要借此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又要传承一种怎样的精神?浸润播植怎样的情怀?基于此思考,带领学生学习古诗首先应该关注诗题的统领,从诗题去把握了解或者猜测诗意,但又不能仅停留于对诗意、传统节日习俗的了解,更应该去发现诗人隐藏于诗作背后的爱国情怀和崇高心境,当然这样的体会离不开孩子课前对诗人词人的了解,对历史文化背景的了解等预习,由课外预习到课内解读再到拓展赏析相关诗作知晓中秋节传统文化,从“中秋”这个传统元素又拓展到爱国情怀,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开掘蕴含在经典中的养料,而这养料——积极向上的生命力量,缱绻萦怀的乡土情结,壮怀激烈的报国之志,足以补给滋养学生的成长;又如在科学课中,上《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时,老师们让学生在地球上观察到的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形月球的规律性的圆缺变化、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密切的关系。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中秋文化与科学精神相结合,让学生知道古人的智慧以及中秋的文化的深远意义,并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在数学课程中。

老师和学生们共讲数学文化,把学生对年月日的认识融入历法的计算,去感受中秋文化,节气文化的博大精深;音乐课中以相关中秋歌曲的传唱、合唱节的开展、音乐舞蹈的欣赏与创作去近距离感悟中秋文化以及文化背后的艺术历史价值;美术学科中关于月饼图案的DIY创作等等都挖掘出中秋文化这一要素,让学生全学科全方位全面了解中秋,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并守护、传承、弘扬好我们的传统文化。
二、体验课程中感悟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植根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学校还可以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教育。以经典诵读,寻声朗诵等形式,琴棋书画,乐音怡情等活动,学生既喜乐见闻又能广泛参与,使学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感悟、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到大足石刻基地的参观与体验实践。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优秀课程资源,大足石刻以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手法,展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极其丰富的德育内涵。作为重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重庆市科普教育基地”,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在这样的实践基地,孩子们走进大佛湾,博物馆,品读传统文化,感受先贤文明,感恩当下。我们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入泮礼仪式:由拜孔子、拜师礼、启蒙描红、朱砂启智、开笔写字等系列古礼组成;还体验传统的拓片技艺: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能,学生能了解传统文化,掌握传统技艺;体验茶道文化:以茶为载体,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人文精神。通过这些实践时间体验活动,学生认知孔子、体验古礼魅力,弘扬优秀礼乐文化,传承孝亲尊师美德。让孩子们把握传统文化精要,展现古人的智慧,帮助学生认识和学习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践行传统礼仪和感恩孝道。学生们在活动中践行传统文化,养成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培养民族精神,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特长彰显课程中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入行
    我校融入了剪纸这一传统非物质遗产文化元素,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剪纸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剪纸作为中国的非遗文化需要传承人。另一方面,除了掌握基本技法,学生剪纸图案塑形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塑德的过程,如果想要完成自己心中所想的形状,就需专心致志,每一步下手或轻或重,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这也教育了学生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创作剪纸图样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与此同时,我校以剪纸为平台,拓展了多项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将剪纸作品在学校操场进行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教育学生奉献爱心。此外,我校也将剪纸作品系列化,做成艺术品进行展示、义卖等,这些都是运用传统文化进行的德育。其次,我校即将启动的竹笛艺术团的特色教育活动,将中国传统民乐引入校园,让热爱音乐,热爱民族乐器的学生,了解民乐历史,在学习、演奏民乐的过程中感悟民族文化的悠久与灿烂,德育与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弘扬,我们致力于学生的教育工作,以亲亲教育的三圈课程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好的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融合,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我们要从青少年抓起。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顶梁柱。 “吃水不忘挖井人,乘凉不忘种树人”,让少年儿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动力,发现中华文化之美,将文化自信自植于心,并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凝聚起建设伟大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孙红  《中国传统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少年儿童的影响》《科技》2021.09.
作者简介:黎莉(女;1971年8月25日),籍贯:重庆,学历:大学本科,单位: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研究方向:小学德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