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尔吉?原野草原题材散文的历史价值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萨其拉 王金双
[导读]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以汉语为创作语言的蒙古族作家
        萨其拉  王金双
        内蒙古民族大学)
        摘要:鲍尔吉?原野是一位以汉语为创作语言的蒙古族作家,他的散文对于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以及蒙汉民族文学的交融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他以蒙古族的文化身份书写着草原,用他的文字打破草原通向外界的壁垒,担负起了对自己民族同胞的文化启蒙以及向外界宣传民族文化的使命。他的草原书写不仅传播了草原文化,加快了草原文化现代性的进程,也丰富了中国现代地域文化表现领域,为文学地域化性写作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鲍尔吉?原野;草原书写;历史价值
引言:对蒙古族而言,草原是赖以生存的家园。不管是文化寻根类散文中,还是历史纪实类散文中,作家们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描写祖辈生活的草原,来建构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鲍尔吉?原野作为草原作家,踏上了文化寻根之旅,他在作品中书写草原以及族群来探究自身民族历史、民族文明,在作品中展现蒙古民族文化生命力的价值。鲍尔吉?原野的草原书写是传播草原文化的最强音,在多元文明争相奔放的时代,有着积极意义。
一、促进了草原文化的传播
        地域性和民族性为内核的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主源之一。比起中原主流文化区域,它地处偏远,尤其在以前的非信息时代与外界的沟通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又是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复合型文化,草原文化区内的每个民族每个时期发展情况不同,地域、历史、经济等等各方原因导致草原文化发展缓慢。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信息化、全球化让人们应接不暇时,草原面临的生态环境的破坏、文化传统的断裂等问题日益严重,草原文化这种原始文明出现了衰落消逝的倾向。传统的游牧文化是一种迁徙的文化,而近代以来的定居畜牧业、半农半牧或者纯农业代替游牧却是扎根大地不再迁徙的生产方式。仅仅从生产方式的改变这一点而言,传统游牧社会面临着全面转型。如何在火热又无情的现实境况下将草原文化保存并传承下来,草原作家群在思索,文化的传播中文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与现代的悖论困境中,草原作家如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鲍尔吉?原野、藏族作家阿来、扎西达瓦、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等当代一大批各民族草原作家坚定不移的书写着草原,在他们的作品中建构一个民族特色、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厚重的草原文学新样态。
         鲍尔吉?原野是位多年高产且作品质量有保障的作家,作品传播规模广,因此也将草原文化介绍给更多的非草原地区的读者。鲍尔吉?原野的草原书写和民族题材类的散文更能扣动读者的心弦,其中草原作为他的精神归属,尽显蒙古民族的人情世态、风俗习惯、地域历史。随着他的作品的广泛流传以这样内容为依托的草原文化仍然展现在了车水马龙中穿梭的人群眼前。
         鲍尔吉?原野在这样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甘当一名“后撤”型作家,不追赶潮流,遵从自己的内心,有意识的让自己舒缓下来,向后方远处的精神领地抵达掘进。他作品中的蒙古族的风物习俗、对民族的情怀感受、仍然沉浸在成吉思汗梦乡的牧人的辛勤劳作以及辽阔苍茫的草原大地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一片特殊的地域。鲍尔吉?原野同其他草原作家一样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通过作品让更多的读者关注这片土地养育出来的民族的命运,为边缘而落后的草原注入新的活力,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繁荣振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草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秀美的草原自然风景是几乎所有读者认识草原的第一步,进而草原风情和草原人的生活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在读者的品评和谈论中形成了对草原民族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审美样态、民族意识的再认识。
二、加快了草原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草原文学是发展中文学。它是草原人写草原事的文学,由多民族、多语种、多种文字的文学构成。很多少数民族作家生于草原、长于草原,有着纯粹的民族文化背景和传统,熟练掌握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来文学创作,如很多蒙古族作家纳?赛音朝克图、巴?布林贝赫、敖德斯尔、其木德道尔吉、葛日勒朝克图、巴?敖斯尔、勒?敖斯尔、莫?阿斯尔、布仁特古斯、莫?哈斯巴干、满都麦、巴图孟和、嘎?希儒嘉措……等等。

他们作品的数量很多,创作经验丰富,有很多蒙古语读者受众,并且在本民族语读者圈中有很高的地位,但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在非蒙语读者中的影响却甚微,作品的传播量也大受限制。这也是草原文学传播受限的原因之一。
        鲍尔吉?原野是汉语创作的蒙古族作家。他们全家都说蒙语,在他小时候曾祖母怒恩吉雅给他讲大量的蒙古族民间故事和史诗里的故事,激活了他大脑的文学区域的功能且奠定了他稳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后离家求学又移居外地,汉语扩建了他对世界的认知。他对蒙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有清晰地认知:“我通过汉语能深入了解汉人即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灵,包括深藏其内的东西”[]。鲍尔吉?原野熟悉汉语读者的阅读爱好,并能熟练的用汉语创作,来反映民族的文化特质也传递出了草原民族心灵深处的焦虑与伤痛。
        鲍尔吉?原野通过汉语写作来加速草原文化突破地域限制,使之更广泛地参与到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百花齐放,草原文化的内涵意蕴也会越来越丰富,“并随之必将文学创作也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鲍尔吉?原野熟读西方文学作品,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深入了解,他紧跟当今时代的文学前沿,在草原的书写中探讨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矛盾、工业文明对草原文明的破坏等。虽然新科技对草原传统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鲍尔吉?原野认为“变化一般就是破坏”,摆脱功利心态,通过作品传达草原人的诉求,坚守民族文学场地。鲍尔吉?原野的散文犹如从草原吹来的一阵风,让更多的人体味草原之美的同时,也让他们参与到了传统与现代性的讨论中。
三、拓宽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书写
中国是个地缘辽阔、多民族组成的国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由中原主流文学与各地区地域文学、民族文学组成的中国文学。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在关注主流文学的同时也听到了各地区作家为自己故乡发出的声音。中国现代文学中地域书写的势头日渐兴起,如张爱玲笔下的上海;沈从文描写的凤凰古城;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老舍的北京胡同等等。地域书写日渐火热,有更多的作家加入到此行列之时相关研究也随之而来。比如刘伟铿的《地域文化研究》;李少群、乔力编著的《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段崇轩的《地域文化与文学走向》等。严家炎在其《20世纪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丛书》的总序中写到:“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绝不仅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等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而越到后来,人文因素越强” [],都在说明地域文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的发展又与地域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文学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历史,这也形成中国文学多民族、多样性的特点。正是中国文学的包容性与学术氛围的宽泛自由促进了中国地域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的作家用心描绘自己的故乡,将不同的地域特色展现在读者眼前。然而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不齐,地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出现了不平衡之势,比如靠近中原主流文化区域的京津文化、沪文化、吴越文化发展迅猛,边缘闭塞区域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草原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却因其特有的地貌特征更显闭塞与断裂。蒙古族有很多母语创作的优秀作家,但他们的写作语言限制了他们向外发展。如果说以玛拉沁夫为代表的20世纪五十年代时期的敖德斯尔、安柯沁夫、朋斯克、扎拉嘎胡等以汉语为写作语言的蒙古族作家架起了草原与外界联系的桥梁,为读者打开了品味草原文化的一扇窗,那么鲍尔吉?原野在多元文化时代,外界文化侵入并侵蚀草原之时,以民族自觉性坚守着纯粹的草原地域书写。交通、网络发达的今天,他固守自身的民族文化,通过草原人民的日常生活来折射民族的精神底蕴。他的草原世界丰富了中国现代地域文化表现领域,为文学地域化的坚守做出了贡献,也正是因为有了像鲍尔吉?原野这类民族作家的作品,引起了读者们对地域文学的再度关注,对中国文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结语:鲍尔吉?原野坚守本心,带着他的草原大地踏入文坛,草原不再仅仅是世人印象中的蓝天白云、炊烟袅袅,这里是蒙古族祖先灵魂休憩的地方,这里是蒙古语元音的人的生活区,这里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浓浓的风俗人情。鲍尔吉?原野以此为表现区域的创作让世人对这里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全面的认识。鲍尔吉?原野作为草原民族的发声之人,传承并传播着草原文化。我们对鲍尔吉?原野充满期待,希望他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伟大的民族作品。
参考文献:
[1]鲍尔吉?原野.水碗倒映整个天空[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4
[2]包斯钦,金海.草原精神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3]阚凤臣.草原文化内涵与文学创作[J].草原(1994-2011)
[4]严家炎.20世纪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丛书?总序[J].创作与评论,19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