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5期   作者:齐道芳
[导读] 在新时代,高校已经在积极地探索思政课改革问题
        齐道芳
        郑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 中牟县451450
        摘要:在新时代,高校已经在积极地探索思政课改革问题,也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就此形成。然而,在整体设计、效果评价、路径与载体、保障等机制方面还比较薄弱,由此产生的后果就是缺少足够的教学改革动力、良莠不齐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认同课程的程度不均。因此,有必要分析高校思政课改革面临的问题,积极寻求课程建设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1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意义
        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在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思政课的提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改进的时代需求,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得以提升的关键举措。总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全面实施对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学过程中贯穿育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的路径
2.1评估学生,改善思政教学策略
           对高校生社会责任感进行培养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立场以及学习思维等各方面着手,然后对授课过程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解析和规划。老师要对高校年级学生有关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此期间,授课老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以及考试等方法,对其思政学习水平进行了解,运用课堂交流或者课下沟通的方法了解,针对当今社会责任感的认识情况和学生自身心理情况,思想行为等相关内容。另外,要深层次的解析思政教科书内容,对教科书的知识内容进行规划和整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你安排有关教学内容,制定更完善的思政教学方案,并且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各种教学手段,将社会责任感融入到授课当中,推动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断将自身责任感和意识提高。
2.2进行主题探究模式,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书育人的功能赋予了新的期待。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应成为教育强国的总体战略部署,教育部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时代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教学方式也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的主流意识、思想品德的培养。面对新形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的转向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授课老师需要在思政教科书授课前提下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把社会责任感和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例如授课老师可以在学习有关知识以后,结合知识内容联系社会责任感进行相关的演讲比赛或者辩论赛,使高校生在活动参与期间能够更好加强自身对社会责任感的了解,经常为学生播放和讲授有关社会热点视频和事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切合社会生活。选择社会责任感比较明显的事件,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事件演绎,从角色扮演的实际情况中感受社会责任的具体意义。在很多实践活动进行当中,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共同进行观看,使家长能够了解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意义,从而改变其教育理念,这样可以更好跟学校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2.3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需要创新
        高校思政教育以思政课为其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在建设学科的过程中,必须对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意义,以此作为学理支撑,从而推进高校建设思政课。

从教学载体方面看,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其他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的教学与科研双向融合,特别是人文社科类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有机结合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使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及观点对教学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精准分析,对学生学习专业课时的现实需求做出回应。
2.4教学内容及形式要具有一致性
        在专业课实践教学中,对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较为重视,却对培育学生的为人民服务价值理念、职业道德等不够重视。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结合思政课及专业课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和专业素养。一方面,加强教学形式的创新,使思政课实践教学进一步得到落实。如今,高校思政课大多都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所以实践教学中会有客观困难存在,影响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基于这一情况,就要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形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例如: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利用假期、课余时间调查某一种社会现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参观就近的红色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再结合这些实践活动写调查报告、感想等,各种教学形式灵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亲身体验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报告给予指导时,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实践体会进行总结,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对那些与思政课教学目标相关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等内容能更好地理解。还要探索如何一起安排思政课与专业课实践教学,比如,学生的专业课程实习中可以让思政课教师或辅导员参与进来,还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加以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专业实践领域有更好的了解,与此同时,也应让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有更深的感受,在实践教学方面,思政课与专业课实现交流。
2.5必须完善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应以教学效果为导向
        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思政课产生的带动及牵引作用全部发挥出来,引导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主题来进行。建立对课堂效果“双评估”的体系标准,使课堂育人效果的评价比重得到增加。广东省高校用来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模式是在学生入党推优的考核标准中纳入学生的思政课成绩及学习表现,对教学效果实行师生双向打分制度。不仅要分析课堂满意度,还要针对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进行考察,以及学生思想意识中的价值认同以及知识内化。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等工作中,南方医科大学对职称评聘制度及其标准加以完善,岗位管理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复旦大学将重点放在了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上,育人价值导向得到落实,再根据教师的育德实效以及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绩效评价,将其作为依据,用来判断是否有必要继续给予支持及支持的额度,有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2.6打造教学实践平台,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一方面是教学实践平台的打造。结合理论及实践、课内与课外,力求把教学实践打造成为一个德育融合的阵地。全面利用合作机制,将传统的以学院、学科、课题组为核心的科研模式转变为跨学科、跨专业、校内协同的新模式。另一方面要重视协同育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以作为统领,再对其他哲学社会学科以及高校的宣传部、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加以整合,对高校思政课一体化管理路径做深入的探索,从而打造思政教育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的“育人共同体”。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之间的互补,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统一的目的。
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落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工作,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置、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等方面都贯穿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避免改革流于形式,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真谛有深刻的领悟,同时自己的专业知识能更好地掌握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敖祖辉,王瑶.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内核及其实践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
[2]彭曼丽,崔梦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
[3]高燕.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