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有”更张 生态构建——浅谈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刘顺英
[导读] 针对教研组发展演变过程中系列困惑,适应新课改要求
        刘顺英
        深圳市龙岗区石芽岭学校 广东省 深圳市 518112

        【摘要】针对教研组发展演变过程中系列困惑,适应新课改要求,顺应年级组管理,从教研组长视角,依托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三有”更张,从有人、有料、有趣三维度重新张设,生态构建,良性有序进行教研组建设与管理。
        【关键词】教研组;建设与管理;生态构建;“三有”更张
        
        教研组概念源于1952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68年过去了,我国教研组历经种种演变,其性质与功能变化引起一系列困惑,导致建设与管理无力无效。为适应新课改要求,顺应年级组管理推行,笔者从教研组长视角,从管理学、心理学等理论出发,浅谈教研组建设与管理。具体如下:
        生态构建是指良性有序进行教研组建设与管理。构建重点是“三有”更张,即从有人、有料、有趣三维度落地,重新张设,良性有序构建。
1.有人
        有人,即构建学科协同体。本质是聚人心,目的是构建“无边界”学科协同体。具体有以下两种策略。
        首先,读懂组员。“经纪人假设”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工作愿景就是为了经济收益。由此聚人心的前提是以听、看、聊等洞察方式读懂每位组员心理愿景,让其感受到人文关怀或专业陪伴,如“青蓝工程”。该培训形式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在良性互动基础上满足各类愿景:新生代教师成长,熟手教师优化,骨干教师辐射引领,满足了组员成就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需要从权力、成就等方法满足心理需求。只有满足了成就需要,才能激发组员精力、锐力、执行力,从而增强教研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只有心中有人,读懂组员,方能生成合力。
        其次,获得认同。认同是组织对目标认可而生成的一种心理情状。认同可以让组员对教研组产生肯定,从而化为实现目标的内驱力。即换位思考,思想对接,感同身受,求同存异,坚守共同信念。尤其是共同信念,因为“人的行为首先受到信念的指导,其次受到信念形成的习俗的支配。”这些信念影响教研组组员工作生活中最小行为。教研组组员拥有迥异个人愿景,但共执信念是前提。只有这样,主动表达,获得认同,才能明确目标,解决分歧,求得教研组发展。
2.有料
        有料,指构建生长型教研组。这是建设与管理核心,可从三个角度实施。
        角度一:高度。即更新理念高度,常教常新。一为随时而变,紧跟步伐。新课改下应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学后反思的形式,保障教育教学新理念、新路径落地实践以提升认知高度。二为结合当下,随机应变。疫情防控期间应结合特殊时期特殊需要,从校、班、学科出发进行有效科研,探索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追寻教育发展以提升习得高度。
        角度二:深度。即深度开展校本研修。可采用以下研修方式。
(1)反思型研修。即教师自我研究,通过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拓深教师专业知识,开阔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如读书交流分享会,采用定方案、定主题、定时间、定场地、定仪式、定评比、定反思等方式,不限书籍,自由分享。也可尝试开展网络平台下读书阅读活动,如微信阅读打卡、樊登读书学习活动等。
(2)主题式研修。即通过定主题,结合具体课例分析开展一系列磨课研讨活动以寻找有效策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并改进教学。
        确定主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常规课观察感知。常规课教学是多变的过程,不确定因素多,生成组员急需解决的真问题,促成研修主题诞生,可采用公开课形式进行主题式磨课。通过一系列课堂教学观察、听课数据分析、课例反思撰写等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改进,有效帮助组员洞察教学、课堂、学生,同时帮助其顺应内化,迁移创新。这是个感知加工过程,需要剖析辨识,聚焦核心,然后确定研修主题基本方向,最后成为主题。二是上级重要工作调制。面对这一类工作任务,需要教研组长结合教研组实际,发挥学科协同体作用,将上级硬性任务进行调制,以任务链形式,转换为实际有效研修主题。见下图:
        主题式研修任务链模式
       
        无论哪一形式,研修主题确定是学科协同体共同参与商量的结果。
        角度三:广度。校本研修类型多样决定研修方式多种。如,常规型研修方式有“三稿五定”式集体备课,“三稿”为个人精备稿、集体讨论稿、个性修改稿,“五定”为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此外还有观课评课、沙龙研讨,小专题报告会甚至办公室教学话题闲聊等。总之,无论采取什么方式都需明确研修主题,聚焦问题解决,协同组内教师,促使研修活动内容、形式、专业资源提供、专业技术支持上都能有效进行。
3.有趣
        顾泠沅教授关于“教师发展指导者工作”研究曾指出一般指导者应采用平等开放式指导方式。作为建设与管理引领者,教研组长应采用开放式引领。只有相对开放氛围才能有效探寻多方共同关注或因兴趣引发的真问题。
        其中重要的是关注身边专业资源。从本校、本教研组出发,发挥现有名师、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作用,发挥引领作用。研修活动中专业引领不仅限于“专家引领”或“专家指导”,它是包含诸多资源载体或形态的综合引领,包括现成的和潜在的。其中包括用好专业文献资源等。无论采用哪种专业引领方式,应系统思考,基于兴趣点,精心策划,有趣组织,帮助教师从理论中来,再走向理论,循环反复提升。
        “三有”更张,生态构建,有效有质进行教研组建设与管理。这是一场修行,需教研组长源于教育、教学、课堂、伙伴、反思中生成的智慧。这一路修行,专业与智慧共生。
参考文献
        [1] 周剑熙.《带团队一定要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19.
        [2] [美]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96.
        [3][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马晓佳,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0:117.
        [4] 顾泠沅,王洁:《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6.
        [5] 杨向谊:《如何当好教研组长:中小学教研组长专业素养与行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12: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