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搭支架,细语传思乡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第5期   作者:郑春香
[导读] 秋天的景美到令人流连,这个季节的离别也令人难以排解
        郑春香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二关路城关四小 235100
        摘要:  秋天的景美到令人流连,这个季节的离别也令人难以排解。五谷丰登,颗颗谷粒归仓;秋风飒爽,萧萧梧叶飘零;排排大雁,一路南去,撒下暖暖的叮咛。离乡的人儿,目之所及,心之所触,梦之所忆,都弥漫着对生之养之故乡的依恋,对心之系之家人的怀念。本文旨在引领孩子们理解异乡人的身份和思乡的感情,进而准确感悟他乡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
        关键词:景美   离别   难以排解    依恋    异乡人的身份
引言:
        三年级的课文选篇优美且不失诗意,像《秋天的雨》:细雨绵绵,加之秋的韵味,便在无声的秋雨中增添了五彩缤纷的色调;田园瓜果,加之秋的熏染便在收获的季节里洋溢着馥郁的芬芳;就连小动物和植物们听到秋雨带来的讯息,也纷纷行动起来,在渐变渐凉的时节里准备迎接冬的到来。
    景美到令人流连,这个季节的离别又怎能不令人难以排解。五谷丰登,颗颗谷粒归仓;秋风飒爽,萧萧梧叶飘零;排排大雁,一路南去,撒下暖暖的叮咛。离乡的人儿,目之所及,心之所触,梦之所忆,不是都弥漫着对生之养之故乡的依恋,对心之系之家人的怀念吗?  
        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正是在这季节远离故乡的人儿细语思乡呢。思乡诗,学生作为经典诵读积累,诵读了不少,像《春夜洛城闻笛》《十五夜望月》《望月怀远》。但真正学习,这是第一篇,对于初涉古诗的三年级学生,想让他们理解异乡人的身份和思乡的感情,也不是易事,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首先,让同学们理解诗人客的身份。同学们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熟悉,第一句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先问同学们异乡说明诗人在哪儿,同学们几乎都能说出,在外地,接着就问异客呢,外地的客人,说明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所以接着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正是因为远离故乡所以在合家团聚的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理解了诗眼“客”,接着顺利成章得出“客情”的意思。同学们能够支离破碎的点到“客情”是离别家乡的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客”的理解和感悟我认为到此即可。联系旧知学习新的知识我认为是很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巧搭支架,又能温故知新。同学们也易于理解。
        其次,带领同学们走进诗境,感悟孤寂。萧萧梧叶送寒声,飒飒秋风吹动梧桐树叶给诗人带来点点寒意,也传递了冬天即将到来的讯息。江上秋风动客情,诗人漫步在江边,吹着凉飕飕的秋风,不由得激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而正在此时,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虽然万家灯火,夜已深了。一处农舍篱笆墙外还有闪烁的灯火,料想应该有几个贪玩的孩子在那儿挑灯玩斗蛐蛐的游戏吧。一个成人的世界中怀揣着美好,怀揣着对自己童年惬意生活的无限留念。看到一处灯火未眠,便想到自己小时候挑灯贪玩不肯回去睡觉的一幕,此处的共情,何尝不是对那种童年无拘无束生活的热爱和深深的怀念呢?然而此时的诗人远离家乡,独自飘零在外地,多么孤独,多么寂寞啊!这些对于有一定生活经验和素材积累的成年人而言没有任何难度,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让他们理解诗人的孤独、寂寞就很难了,因为他们没有这种感知。课堂上,我灵机一动,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有的时候,家人比较忙,他们去忙工作去了,有没有单独一个人在家待过,谁来说说你的感受,话一出口,这时班里举手的孩子多起来了,此刻我的内心舒缓了许多,看来这一句的问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有一次姥姥生病,爸爸在外面工作,妈妈去照顾姥姥了,我一个人在家,等妈妈回来,天还没黑,我就把门窗关得严严实实得。房间里所有的灯都亮着,我早早地上了床,也不敢脱衣服,拉着被子把自己裹起来。顺势我就问,那时候你是什么心情啊,孩子说,特别想让妈妈快点回来陪我,那时候我好孤独呀,我都哭了呢。当时还有孩子举手想说,由于课堂时间的关系,我说,刚才李红同学説的,你们都经历过吧。内心都会感觉很孤独,很寂寞。咱们一起想象一下,诗人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外地。他想不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想不想生养他的故乡,可是他回的去吗?很明显不能,那他的内心呢。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孤独,寂寞。此刻我在黑板上用红色粉笔板书了,孤独,寂寞。这么抽象的情感我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的方法,抽丝剥茧地分离出来了。我认为此处与其说我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人在家的情境,不如说通过这一情境勾起他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在这里,我搭了个支架,让同学们由自己的经历感悟到无人陪伴的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独。孩子们的经历和思想是受时空限制的,他们只能感受自己经历的,也只能表达自己经历的。诗人的孤独、寂寞这些抽象的字眼他们无从体会。笔者认为所搭支架刚好弥补了学生认知的不足。
        再次,运用同类诗题,深化理解。在学习了这首思乡诗后,我又梳理了同类型的诗歌和词语,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夜深了万家灯火》《枫桥夜泊》;词语如客居他乡,客串,客人。结合诗文写作背景深入感知诗人及友人分隔两地,或者他乡思亲或者自己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内心难以排解的孤寂和惆怅通过诗文一泻而出。其中有关《枫桥夜泊》的问题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客”指的是:A.客人  B. 异乡人  C.客气   结合以上创设的情境和代入解读,同学们很容易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B。
        最后,对思乡之情进行归整、融合。基于孩子们对诗人客居身份的理解,我又把其他同类型诗题呈现出来。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年年跃马长安市,客舍似家家似寄;剑花寒,夜坐归心壮,又是他乡。我相信通过归整和融合,同学们一定能够同化此类思乡诗的情感和主题。
        中国诗文优美且不失含蓄,对于小学阶段初涉思乡题材的孩子们,囿于人生阅历的狭隘和生活经验不足,很难准确捕捉此类诗的词眼和主旨。本文对于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所搭支架,一定会引领孩子们在思乡诗的题材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