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大阅读的促进策略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蔡桂珍
[导读]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桂珍
        广东省惠州市新湖小学   广东惠州    516000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体制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明确指出: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仅注重于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成绩的提高,还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习习惯的养成、创新意识的培养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众多教学老师纷纷开始了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进,以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以小学语文来说,教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以及阅读习惯,使其能够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内涵。鉴于此,本文将对小学生语文大阅读的促进策略展开分析和探究,希望可以为我国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大阅读;促进策略

        引言: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对考点、考题的把握上,而忽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但语文大阅读教学的开展,正是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基于这一考虑,本文对小学生语文大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语文大阅读开展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下,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基本围绕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来进行。这种教学现状,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但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能够把握语文的本质,从而得到精神的内化和思想的升华。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开展语文大阅读活动,以便让学生能够在优美的诗篇中、经典的名著里获得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从而获得认知能力的提高,思维意识的发展。这对于学生今后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语文大阅读的促进策略
        (一)以读引读,让教材为学生打开亮丽的阅读之窗
        以读引读,简单来说,就是用教材内容引出课外阅读。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学生的在校课余时间十分有限,大多数时间都集中在课堂上。但课堂又主要是为学生讲述文化知识的,很难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阅读时间[1]。为了有效地推进语文大阅读活动,必须解放语文课堂。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精讲精练,预留一定的课堂时间,供学生阅读。基于很多学生对于课外阅读不知如何选择的问题,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课文作为蓝本,拓展延伸相关知识和主题阅读,力求一节课的容量更大,收获更多,从而实现“学一篇、带一串”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边课文的时候,老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中所涉及的生僻词汇,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及内在情感,还可以展开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如《王二小》、《狼牙山五壮士》、《再见了,亲人》等,或是围绕主题阅读,如阅读抗日战争故事、长征故事,阅读感兴趣的英雄人物故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以读引读”的目的。
        在“以读引读”的教学过程中,教材中的课文起到一个引子的作用,将学生带入更加丰富的主题阅读中,读进去,悟出来,这才是目的。如此一来,多样化的知识、丰富的思想在每天的阅读中,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2]。通过这种语文课堂中阅读教学活动的融入,能够让学生在教材学习的基础上汲取到更多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阅读量的积累,知识结构的丰富,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精神需求,这对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


        (二)全班共读,让学生沐浴经典的馨香
        “以读引读”虽然能够有效推动大阅读活动的进行,但由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我约束力不强等多方面原因,难免会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泛泛阅读,达不到深度阅读的效果和质量,也将很难获得自我的提升。为了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阅读之中,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还需要借助另一种策略,即“全班阅读”[3]。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因为偷懒进行浅显的阅读,而会为了保持和其它同学一定的阅读进度和思维深度,会用心的阅读其中的内容,挖掘其背后的情感。课堂上的阅读内容应该主要是经典著作,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和认知能力。整个课堂的阅读,基本上相当于老师布置给全班同学的学习任务,使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经典名著的阅读中来,进而在知识的熏陶和文化的感染下,使每个学生都深爱着阅读,沉溺于阅读之中,在知识的海洋中,拓展视野,提高写作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全班共读在具体的实施中,老师应根据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的挑选出一定量的经典名著,如《海底两万里》、《寄小读者》、《宝葫芦的秘密》、《爱的教育》、《草房子》、《三国演义》等,要求学生们在本学期内读完。为了使学生不会对课外阅读懈怠,老师需要根据阅读内容,制定出具体的读书计划,以便学生能够按照提前制定好的读书计划进行课外阅读。当然,为了能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老师需要适当的减少学生的家庭作业量。同时,在周内每天需要为学生布置20-30页的阅读任务,周末可增加到40页,并且要做好必要的摘录笔记。经过这样的安排,长此以往下去,学生阅读的效率以及质量会不断提升,阅读量会不断的增长,阅读习惯逐渐养成,认知层面及思维意识将会得到质的飞跃。
        (三)自由阅读,让心灵在畅游书海中变得丰实
        不同的学生,认知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特点等是大不相同的,这就使得每个学生对于课外书籍的阅读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和偏爱。就比如说有的学生习惯于看一些叙述类的书籍,因为其中包含许多故事情节,看起来会比较有意思一些。有的学生喜欢看一些散文或诗集,因为其中的词语比较华丽,语句比较优美,让人读起来心旷神怡;有的学生钟爱于一些讲述历史传记、人文风貌以及自然地理等方面的书籍,认为其中有很多自己新奇的事物,能够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增长见识等等。对于这种情况,老师应予以支持,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阅读课外书籍。当然,自由阅读应建立在“以读引读”和“全班共读”的的基础之上,这点尤为重要。换句话来说,只有在既定阅读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才能去观看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籍。在书籍获取方面,老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闲暇时间到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书店等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籍,通过看新闻、逛书城、网页浏览等方式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进而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为了使学生的自由阅读得以落实,老师可举办读书大王评选、读书签条积分、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来调动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而进一步提升自由阅读效果。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注重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终生阅读目标的树立。
        
结束语:
        总的来说,小学生语文大阅读的开展,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增强,阅读兴趣的激发,写作能力的提高,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思维意识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举措全力落实下去,以此来更好的推动语文大阅读活动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左菊, 陈艳.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策略的促进探讨[J]. 新课程(小学), 2015, 000(012):P.200-.
        [2]王丽. 以"师生共读整本书"为方式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25):210.
        [3]刘长青.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促进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9, 000(006):120-1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