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策略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探析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张丽君
[导读] 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内容,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来为学生日后学习活动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提供知识迁移的有力“工具”
        张丽君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观堂镇观堂中心小学 236800  
        摘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多为基础性内容,通过学习活动的开展,来为学生日后学习活动的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提供知识迁移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围绕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探讨激励策略对于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作用,结合现阶段激励策略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应用激励策略的有效性形成讨论,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激励策略;小学数学;教育教学
        引言:
        激励策略是指通过心理状态的“buff”叠加,促使人产生或激发人动机,形成行为或思维的引导,进而演变为积极主动的发展动力的具体方法。教学活动中激励策略的应用,既能够较好地满足与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获取的成就感,促使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又贴合小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规律,能够形成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向引导,但如果应用不合理,不贴切,则容易产生负面效果。
        一、问题分析
        激励策略在教学活动中随处可见,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课堂反馈等都属于激励策略的一种表现,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实际教育教学行为中,激励策略的应用存在很多问题。
        (一)策略滥用
        激励策略的应用固然能够对于学生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但是过度激励,却无法起到正向激励效果,反而会促使学生对于激励本身产生“抗体”,致使激励策略失效,降低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会导致学生心理上发生变化,部分学生开始陷入被动的自我怀疑,进而衍生到学习上来[1]。
        (二)不合理应用
        学生之间是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不同的学生,应当应用不同的激励策略,才能够起到正向的效果。与此同时,即便是面对同一类型的学生,同样的激励策略也会起到不同的激励效果,因此,如果激励策略应用不合理,同样会造成负面效果出现。教师在应用激励策略时,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又要分析对应的环境,形成合理应用。
        (三)效果反馈
        部分教师在应用激励策略时,忽视了激励策略应用所产生的效果反馈,导致没能及时对于激励效果进行记录分析,进而促使激励策略的应用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有所降低,不利于长期教学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是小学生,本身年龄小,心理敏感,又依赖教师,教师对于结果的忽视,反而会促使学生心理自我怀疑,从而滋生自卑心理。
        二、有效激励策略的开展
        结合上述问题,在应用与开展激励策略来提升教育教学活动有效性时,首先要针对问题,形成对应的解决策略,才能够实现激励策略的有效应用。
        (一)以人为本
        激励策略本质是应用到学生身上,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策略,因此,在使用激励策略之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形成对于学生差异化的有效把握,促使激励策略发挥作用。
        具体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进行特点观察与性格分类,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展开对应的激励策略,从而取得效果。例如班级中思维活跃,课堂积极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学习能力比较强,但是课堂上容易走神,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较难的问题给予这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帮助教师完成解答。由于题目本身比较难,因此学生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与精力,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题目本身,解题完成后,对于自身能力更加有自信,且能够收获一定的学习成就感,对于学习更加主动,达成激励效果[2]。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 相对较为不自信,不主动发言和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来说,教师则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无论学生作答正确与否,都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塑造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受到正向激励的影响。


        (二)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并非是指针对学生,而是指针对教学内容,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在学习乘法、除法的相关概念与内容时,需要进行乘法口诀的背诵以及计算习题的反复练习,来确保学生掌握了概念并能够有效实现知识内化,灵活应用知识,因此,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激励策略就应当结合教材内容,形成针对性的变化。
        (三)适度性原则
        激励策略并非多多益善,如果激励次数过多,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久而久之就生成了对于激励性语言的“免疫”,致使激励失效,如果激励次数过少,则会导致学生产生负面心理变化,继而导致学生学习懈怠的情况发生,因此,激励策略的应用,还要遵循适度性原则。
        具体到实际中,同样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进行谈话导入,促使学生产生竞争心理,主动积极投入到学习状态当中,受到激励鼓舞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如“听说班里的同学们都是头脑聪明,乐于助人的人,今天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来帮帮我,你们愿意吗?”,学生感觉新奇,积极响应教师,此时教师抛出问题,如“我们举办了一次篮球运动赛,现在双方打拼,A方获得了一点罚点球的机会,有两个队员,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去罚点球?”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自然而然产生联想,与教师互动,询问队员情况,教师进行描述“队员一号投10球,能够中5球,队员二号投30球,能够中11球。”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数据,展开分析讨论和思考,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于百分数的认识,而教师在问题的一开始,就已经给予了学生心理上的激励暗示,且并没有在后续强调激励策略本身,但依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使教学活动有效开展。
        适度性原则在针对不同学生时,也要有不同的表现,如学生本身内向,发言少,且学习表现不佳,教师就要多鼓励,多肯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而学生如果本身能力强,表现积极,教师则要少激励,提升激励“门槛”,促使学生更进一步[3]。
        (四)效果分析
        在激励策略应用后,要对于效果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调整激励策略,具体到实际中,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激励后,并没有起到积极效果,学生反响不强烈,说明激励策略的方向或内容存在问题,需要进行调整,而如果学生反响较好,表现较为积极,则说明激励策略起了作用,要加强对应激励策略对针对性学生的应用。
        激励策略的应用可以是针对学生个体的,也可以是针对群体的,正所谓“不管黑猫白猫,抓住了老鼠才是好猫”因此,教师在应用激励策略时,不拘泥于个体或整体,而是以最终效果为主。
        (五)家校联系
        激励策略的开展,对于小学生而言,要形成家校联动,才能够进一步发挥其效果。有的学生平时在学校学习较为积极主动,因此用脑较多,回家后比较累,家庭氛围也比学校要轻松,因此就相对较为懒散,而家长不知道学生的实际情况,仅根据学生在家表现,批评学生,导致学生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在学校也不积极了[4]。因此,教师要积极建立家校沟通渠道,实现家校共同合作,及时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反馈给教师,同时对于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进行记录,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路变化历程,实现对于学生有效的激励策略的应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阅历与生活经验,相对而言更加依赖教师,因此,教师应用激励策略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影响,为了促使影响发展是正向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积极调整激励策略,合理应用以便发挥作用,促使学生得到鼓励,从而全面健康的成长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段燕.激励策略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20:83-83.
        [2]马宝林.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C].2019.
        [3]黄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报告[J].教育界,2019:89-90.
        [4]黄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激励性评价的策略研究报告[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89-9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