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孙圣友
[导读] 小学正是学生思想萌芽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是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发生的事或物
        孙圣友
        山东省邹城市太平镇陶城小学 273500
        摘要:小学正是学生思想萌芽的关键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质上是带领学生感受生活中发生的事或物,引领学生在建立完善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发展感性思维,教给学生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丰富学生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完善三观和人格塑造,可以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非常重要,而在其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创设生活化情境、以生活现象来举例、多媒体呈现生活、创建生活实践活动等,多措并举,能有效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法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能够扎实提高教学的质量,能够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带领学生提升理性认知和感性思考,培养学生完善的三观和人格,下面将从四个方面来阐述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和策略,希望能有帮助。
        一、巧设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深度感知
        情境教学法是非常常见,也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观察和感知情境,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生活化教学法应用背景下, 不妨给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带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以此配合课程讲解,会“有形有质”。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教学中,课程内容本质上是引导学生领悟家的温馨,丰富学生情感,再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但仅凭教材上的文字和插图难以全面描绘家庭的美好,不如给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取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闭上眼睛,再在学生耳旁娓娓道来:每天早上,妈妈很早起来做早点,做的是孩子最喜欢吃的蛋饼和花生粥,爸爸整理工作文件,到了时间后,他们叫孩子起床,带孩子吃早餐,送孩子去上学,说说笑笑,爸爸询问孩子学校的事情,妈妈叮嘱孩子要听老师的话……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家庭场景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和思考,不用教师明说,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二、引入生活案例,加入案例解读
        小学生思维还不成熟,生活经验欠缺,有一些教材上讲解的现象学生并没有在生活中遇到过,那么就有可能存在“认知代沟”,理解会片面或混乱,这个时候引入生活化案例,加入案例解读,配合进行知识讲解,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理清思维路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生活的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就是生活的点点滴滴,两者紧密相连[1]。


        例如在教学《讲文明,懂礼貌》这一单元的时候,学生懂得基础的讲文明懂礼貌行文,但在多元化场景下的多元智能可能欠缺,这时候引入社会上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比如公交车上抢座争执现象,从正反两面来进行说明,让学生观察和感知,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调的角度适当提问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思考,效果更好,再例如《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教学中,主要讲述了近代沉沦和抗战的历史,学生有时代代沟,这个时候不妨以优秀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作为例子,让学生对近代史的沉沦和抗战的艰辛有更加深刻理解。
        三、善用多媒体技术,反映生活现象
        多媒体技术和教学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深入且广泛,大多数生活场景难以“搬”到课堂上来,靠着教师的口述、教材上的文字以及零星的图片难以全面直观反映生活现象,而善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改善这一点,给学生播放现实生活场景,对教学的帮助极大。
        例如在教学“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的时候,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家乡的美景、美食、风俗、文化、非遗等,效果会更好,再例如在“四通八达的交通”的教学中,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我国四通八达的交通基础建设,生活场景会更加丰富,更加直观形象。
        四、创建生活化活动,彻底融入生活
        创建生活化的活动,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个维度来看,在课内维度,比如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呈现生活片段,例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自己编一段小故事,表演一段“公交车上让座时发生矛盾”、“买东西的交谈”等,比如开展“网游该不该充值”的辩论赛,比如主题演讲活动等,方式多种多样,取材于生活,真实的反映生活。而在课外维度,可以带领学生展开更多样的生活,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欣赏大自然风景、组织清扫道路、关爱孤寡老人、清扫烈士陵园、参观文化古迹等生活化活动[2],在生活化活动中,教师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教育,回顾道德与法制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比如说在清扫烈士陵园的时候可以带学生回顾《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引导学生明白抗战的艰辛,继承红色精神,塑造优秀的三观和人格。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对于成长过程中的小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是在带领学生建立理性认知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感性思考,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法,能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积极意义,上文从四个角度分析了生活化教学法开展的途径和策略,希望能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孙爱凤. 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9, 000(009):156.
        [2]林敏芳.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 考试周刊, 2018, 000(078):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