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田刚
[导读] 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吸收能力有限,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联系实际
        田刚
        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教学研究室 陕西渭南 711700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吸收能力有限,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联系实际。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来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兴趣,同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通过教育来保障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可以让小学生们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基于此,本篇文章对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运用
引言
        教师要关注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并且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引导,使得他们得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同时教师进行相应的德育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学生不仅仅要收获知识,更需要培养相关的能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应用故事教学法意义
        首先,故事教学法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引入故事教学法,结合学生兴趣特点、教学内容,将知识点以故事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策略加以及时调整,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借助故事教学法的引入还可丰富教学方式,实现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的构建。最后,故事教学法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关系,道德与法治教学苦涩难懂,很难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会影响小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也会导致教学失去效率。教师应当有目的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接触到更多的知识与体验。利用故事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增强小学生的代入感,进而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故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清晰的道德观念,启迪纯朴心灵
        童话是学生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它向学生传达着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启迪和滋养着学生的心灵。有的童话折射深刻哲理,引人深思;有的童话展现人性的至纯至真和人格的无穷力量……许多心理学家都曾分析过童话所具有的富含象征意义的主题,发现儿童理解这些象征意义虽然不能做到非常有意识,但对于学生形成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铸造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把学生纯朴的心灵比作一张洁白的纸,那么童话是与之最为匹配的色彩,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最美的印记。即便他们成人以后,这些潜意识中的内容依然会根深蒂固,不可撼动。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于童话的喜欢,借助童话中蕴含的内在教育因素,将童话的真善美引向学生的价值观范畴,从而使学生形成清晰明了的道德观念。
        2.2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故事教学法的运用
        小学三四年级正是想象力丰富的年纪。

因此,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想象力,要注重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效率。而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此,可以有效地采用故事教学法等形式和学生进行相关的交流活动。例如,很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运用课下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课堂上为他们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情景帮助他们打开话匣子。对于学生在课下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给予了相应的解答,并且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怀,构建了良好的道德知识与法治知识学习环境,使得他们可以尽情地和教师进行交流,为故事教学法的深度运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挖掘教材资源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故事资源加以深度挖掘,如教师可合理应用教材中的图片展开教学,挖掘图片中故事情节,促使学生借助故事情节的分析,深化自身道德意识,有助于教师达成自身教学目标。如以“路上的温暖”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展开此节课教学时,便可利用教材中“姥姥在下雨天接我放学”的图片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此幅图片联系日常生活。此时,一名学生讲道:“某天下雨了,我没有带雨伞,而姥姥仅带了一把雨伞,姥姥怕我被雨浇湿,便将雨伞向我这边倾斜,于是,我便说,姥姥我们一起打伞,你也别淋到雨。”教师在学生完成讲述后,便可将教学方向向关爱家人方向引导,深化学生感恩意识。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让各小组围绕教师所给出图片完成故事情节的编撰。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完成故事情节的呈现,借助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至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4注重更新故事体裁和内容以提高故事教学法的实效性
        课本上的道德和法治知识可能和实际生活略有出入,但是更需要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不一样的讲述,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才能够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对于课本上特定的段落和内容,教师要从更多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关故事的选择,对于一些故事的题材不能拘泥于常态,要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更新其内容,使得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活动所带来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开展一些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不是将课本上的故事体裁照搬照抄,而是结合其精神和内涵,从教学网站上选择一定的教学视频进行相应的观看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感悟,对于其中的故事和课本教材进行结合,对于新颖的内容则给予较高的关注,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以更好地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为课堂增光增色的同时也提高了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深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小学整体教育体系中所占据的地位日渐提升,加之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借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的引入提高教学效率,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京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58+60.
        [2]石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J].中华少年,2019(26):100.
        [3]姜世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故事教学法融入实践分析[J].试题与研究,2019(05):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