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吴琼雨
[导读]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情境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吴琼雨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北斗小学(572400)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情境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在课堂中教学的实践经验,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情境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全面如火如荼地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是重中之重,而问题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结合教学需求和学生认知特征,有目的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在课堂中教学的实践经验,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具有一定情调的、具体形象的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喜悦,从而帮助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音乐欣赏、影片片段观看、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教育游戏、具有寓意的故事、动手实践任务等等,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都很高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小学信息技术情境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时代性。小学信息技术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体验知识;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提炼成问题,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地参与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开动脑筋,与老师探究信息技术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探索发现的喜悦,而积极地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一定的意义。
        三、小学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正处于初级化的状态,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的经验较少,对抽象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理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将知识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让其能够将课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实践中,感受信息技术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为素材,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中来,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动机。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信息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善于结合生活生活实例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并学会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随心所欲画图形》时,让学生观看“神州十号”成功发射的录像后,教师运用电子白板画出“神州十号”中不同的多边形。师提问:看看现在的“神州十号”,你发现了什么?生:它是由一个个简单的多边形拼起来的。这样就自然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多边形工具的使用。这教学设计创设的情境层层深入,利用电子白板批注与绘画功能画出神州十号中含有的多边形,通过有效的设置问题,使学生亲临探索新知的过程,随着教学各个环节的逐个展开,学生的兴趣高涨不仅是身处在创设的故事情境中,又是亲身经历了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在探索过程中掌握多边形工具的使用。


        2.巧用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喜欢故事,把教学内容融入故事中,配上背景音乐、生动形象的动画等具有感染力的多媒体课件,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符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具有寓意的故事来创设情境,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而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笔者讲授《插入图片》时,涉及了多个知识点,如图片的大小变化、图片的水平翻转、图片的水平或垂直扭曲等,在学生综合练习时,他们用到最多的却就只有大小变化和图片的水平翻转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创设一个《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故事,吸引了学生好奇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创设这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在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作品展示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图形,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3.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小学阶段的孩子都具有爱玩的天性,教师可以利用此天性作为切入点,充分发展学生的天性,创设游戏情境,寓教于游戏,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知识,创设适宜的游戏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探索信息技术领域的新知识。
        例如:在笔者讲授《鼠标的认识及操作》时,可以创设以下情境: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谜语游戏,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谜底。“一只老鼠尾巴长,天天趴在桌子上。想要知道什么,轻轻一点它帮忙。”给出这则猜谜语游戏,学生们的兴趣来了,都积极地参与到猜谜游戏中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顺理成章地导入了新课。在此同时,笔者又利用教育游戏软件创设了“打地鼠”、“保护牙齿”和“贪吃的兔子”三个FLASH游戏,这三个游戏的难度比较低,且有具体形象的动画,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及更好地学会了鼠标器的“单击”、“双击”和“拖动”的操作。
        4.利用任务驱动创设情境
        小学的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且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有任务可作,要根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按要求去完成操作任务,最终达到教学效果。基于任务的学习是通过让学生处在任务驱动的情境中,积极去解决实际问题解,经历从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到信息技术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技能。通过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放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让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逐步完成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操作和掌握方法,在掌握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达到教学目的。
        总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有效转变学生学习行为的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程度和兴趣爱好,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现质的飞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J].软件:教学, 2015(7):206.
        [2] 俞国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情境设计[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1(3):271
        [3] 张立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6):31.
        [4] 刘大力.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育,2013,28(8):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