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汉芳
广东省东莞市大岭山镇中心小学 523820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提供了更多路径和思路。社会发展使现实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教师在教学中将生活内容积极引入到课堂中,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本文将对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法;应用策略
引言: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前,教师需要对传统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借鉴传统教学的经验,促进课堂教学的综合质量得到保证。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对生活化教学的主要路径进行分析,确保学生从生活、场景案例中对德育教化做到更深刻认知。
一、小学传统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德育教学的内容认知不清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到底该给学生教学哪些内容,教师缺乏对其理论性内容的思考,使得德育教学在开始就有一定的虚伪性,学生在学习中不敢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在传统的道德教学中就有“人性本善,人性本恶”的争论。教师该以怎样的态度完成对学生的教导,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分为三个基础内容:规则意识、亲社会行为、乐观生活态度三个基础部分内容,再以生活化的教学思路灵活调整自身的教学思路,对提升道德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教师对德育课堂教学不重视。在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的思路得到了长期的普及,但实际上学校教育仍以应试教育的思路为主体,学校和教师都对德育教育缺乏实际的关注,对于德育方面的培训较为缺失,而且对于大部分老师来说,这个对评职称影响不大。部分教师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是兼职任教,且上课的机会和时间被剥夺的可能性较高,导致德育教学的实际质量显著降低。应试教育使学生蒙生了过多自负、自卑的情绪,在学习中遭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其对德育教学内容也缺乏关注。对此在新的教学时期,学校和教师都需要给予德育教育更多的关注,逐步淡化应试教育的基础思路,避免学生情绪和个性的不断扭曲,促使学生对德育内容保持创新性的思考。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想和策略比较保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继承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家长式的思维方式,将德育教学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抵触和逆反心理抬头。家长式的思维即教师不愿意放低姿态和学生进行更平等的交流,成人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也有着巨大差异,导致彼此之间在理解教学内容上出现较大分歧。例如在网络的使用上,学生对其娱乐性和实践应用都十分看重,促使学生在低年龄段就显得“聪明”和“成熟”。对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天性出发,通过学生的户外活动、行为守则、心理成长路径等多样内容对网络技术进行解释,鼓励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但在保守理念下,教师只是一味强调网络应用的危害性,没能给学生摆脱网络依赖提供现实的出路。
(四)课堂教学中纯理论的内容过多。在德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应用更多的生活常识和案例进行配合讲解,以促进学生德育内容的理解。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缺乏了解,导致自己在教学中缺乏有效的现实生活参考,基本都是完成任务式的照本宣科,使德育课程成为“空中楼阁”似的缥缈内容,对学生的实际帮助作用十分有限。
二、促进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策略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度不高,对该如何入手去教授内容存在着认知偏差。
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道德与法治的培训,从理论和教学方法上开展多式样的培训。其次,多开展教研活动,使之成为常规的研讨,通过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增强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路的了解。最后网络中汇集了大量教育工作者的智慧,教师可以从网络中积极搜集创新理念和教学方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质量开展。
(二)教师对学校周边的环境、学生的生活状态进行有效调查和分析。为了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切实开展,教师应该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对生活中的教学资料进行充分挖掘,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更接“地气”。例如教师要抽出时间对学校的周边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基础活动等社会人文内容做有效调查,以方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量现实案例分析。此外更重要的引述现实生活内容,能够使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德育课堂中“派上用场”,以此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中去。
(三)利用生活化的语言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生活化的语言需要教师保持灵活的教学思路,负责任的教学心理,平等的沟通理念等。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热情的教学习惯、以幽默的语言对教学案例进行解释,以多样的肢体动作和学生完成有效交流。例如在教学《我们班四岁了》中,我开场就说道:“同学们:新的学习周期开始了,你们是否依然还沉浸在假期快乐的心绪中?在暑假生活中同学们都有哪些非常有趣的经历?是否有很多话想和同学分享和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也使学生的紧张心理有效平复。此外教师可以将新生迎接问题、学生的转学去向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时光的变迁,新生活的开始,促使学生对班集体保持更多的认同和思考,对学校生活保持多样的思考和期待等。
(四)利用生活问题引导教学话题。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现实生活话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引导,避免直接列题目的灌输化教育。例如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析我们在当地生活中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来源自己清楚吗?举办这些节日的过程中自己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样的节日是否进行长期的维持?以此开学生的“话匣子”,鼓励学生对学生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地的风俗遗留问题做到多样性思考。使文化活动逐步给学生更多样的启发。
(五)使用信息技术列举更多生活案例和材料。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厚”教材内容,以多样的课堂形式、课外资料激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在教学《家乡的喜与忧》中,教师需要对本地的支出产业、人口结构、环境保护等工作进行列举调查和分析。使学生学会从数据中分析德育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如附近的河流遭到污染、水流量降低、水产资源枯竭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通过现代化的思路如何使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在其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等,使学生的社会德育意识得到逐步培养。
(六)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给予学生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在生活化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切实的生活帮助。如教师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学生,鼓励学生遇到问题上及时向大人和教师求助,以此切实化解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学生的道德素养发展树立更积极的榜样。在解决学生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提出具体的可执行的行动步骤和方案,促使学生得到更切实的帮助,对他人的人文关怀心存感激。
三、结束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谨遵德育教学的基础内容,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不断演化。促使学生对自己、生活、社会做到多样性的辩证分析和认识,对人文关怀做到更深刻的体会和思考,使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更科学有效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杨兵.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电脑乐园·信息化教学, 2018(1):346-346.
[2] 陈婉靖. 生活化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好家长, 2019, 000(049):P.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