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张云翔
[导读] 散文选材多样、表现手法灵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
        张云翔
        云南省保山市田家炳中学 678007


        摘要:散文选材多样、表现手法灵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对散文的学习往往浮于表面,注重应付考试而忽略对散文的鉴赏与体会。“教、学、评一致性”基于基础教育改革,提倡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后的评”有机结合,遵循目标一致性,三者融合并互相匹配,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内在文学素养和对散文的阅读品鉴能力。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 高中语文; 散文教学

一、散文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习高中语文中散文的目的是什么?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学会分析文章,能够在考试中正确作答”。的确,高中语文课堂中对散文教学的目的往往是让学生学会对字词句的分析、解读,教师带领学生划分文章结构,逐字逐句分析文章内涵,解读作者用字之考究。然而,散文的最终教学目的是品读与赏析,正确地鉴赏一篇散文也是解读它的前提。

        纵观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散文篇幅逐渐增多,这是由于高中是学生审美能力、赏析能力构建的重要时期,学习散文能够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审美体验与思想魅力,汲取其中的艺术性,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教学目的的错误走向使得目前的散文教学不满足“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也影响了散文教学的质量。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上文提到,目前的散文教学多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剖析,因此,教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将文章核心归纳为“作者通过……方式,描写了……,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基于核心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划分,再针对重点字词以模板、套话进行赏析。学生在考试中,不管对于哪一篇散文,总是提笔“本文通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真正体会散文的内涵与美妙。

        模式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散文的认识浮于文字表面,不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客观条件理解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所看、所听、所想。换言之,学生更多地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作者的情感抒发,无法以感性态度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与丰富的意蕴。不合理的教学方式使得目前的散文教学不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限制了学生学习散文的方式,导致学生对散文学习的畏难逃避心理。

(三)教学评价与目标分离
        目前的散文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展开。试题中对于散文的考查,往往局限于特定段落中对特定字句的探究,要求学生通过这一处分析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与前文提到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合理相联系。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尽可能地多得分,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贴合出题人的出题意图进行作答,从而在教学中主要对文章进行拆解分析。如果试题的内容主要以考查学生对散文的品鉴欣赏能力为主,教师在教学中也就能够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教学评价指标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息息相关,这三者需要结合为有机整体,共同指引学生学习散文的正确方向。

二、“教、学、评一致性”的具体策略
(一)制定一致的目标
        一个清晰、准确的目标不仅是一节课的核心,更是引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盏明灯。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课后评价考核中有所体现。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运用,但一个清晰合理、满足“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不应当止于此。一个合理一致的目标,应当符合国家意志引导,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具体而言,教学目标需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教学方式应当有效、有趣、有吸引力;教学评价需要合理、能够反映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二)丰富学习方法与内容
        学生的散文学习方法也不应当仅限于书本篇目的解析,散文学习内容不应当仅限于课本篇目。首先,教师应当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教学模式,引入多媒体设备,丰富散文教学课堂。图片、视频等媒介能够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更直接迅速地进入散文情境,拥有更沉浸的体验,也能够更直观地有所体会。例如,对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作者将自然界的景观与自己内心的情感结合,形散神聚。教师首先需要展示作者郁达夫的生平事迹,对其个人经历及行文特色有所了解。接着,教师可以展示有关秋天清净、悲凉的景色图片,同时播放适配的背景音乐,让学生直观体会到“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景观与作者内心的情感,为后续文章品鉴奠定感情基础。

        其次,散文的学习是不断熏陶的过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整合课外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联动。例如,完成《故都的秋》初步赏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从古今中外的各类作品中寻找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并加以归纳,例如曹操《观沧海》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横向纵向比较,从而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体会。

(三)优化教师水平与校园氛围
        教师是学生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参与者,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对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大影响。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教、学、评一致性”的趋势,对教师的基本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我水平,不能“一本教案走天下”,而是要不断创新,结合时代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将自身的教育知识以课程和教学传达给学生。

        教师还需要与全体教师、学校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的感知能力、审美能力、价值取向、共情力等素质在环境的熏陶下得到提升,潜移默化中将知识转化为内在意识,在行为中有所体现。学校需要整合强化师资力量,共创良好的校园环境。

(四)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的性格是不一样的,彼此之间存在个体化差异。教师在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特性和方式,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于文学素养基础较好、能够迅速理解散文内涵的学习,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肯定,并布置合理的课外阅读篇目,布置学生对比探究课内课外篇目从而加强学生学习体验;对于理解能力较弱、无法透彻理解作者思想的学生,教师应当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针对性指导,布置学生完成课内赏析任务即可。教师应当充分给予不同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注重方法、因材施教、求同存异,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具备散文赏析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素质教育背景下做好高中语文的散文教学工作,教师要明确“教、学、评一致性”的重要性,明确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注重教学评价,并实现三者目标的统一性,强化三者彼此的联系,聚焦对学生散文阅读品鉴能力和综合审美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帮助学生提升对散文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享受散文的美妙。

参考文献
        [1] 冯金.初中语文试卷讲评中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研究(上旬),2020,(1):119-121.

        [2] 邵朝友、韩文杰.“教—学—评”一致性何以可能:形成性评价课堂技术及其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0,(3):15-19,40.

        [3] 汤女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0,(32):66-68.

        [4] 陈新华、张贤金、严业安等.我国“教、学、评”一致性研究:评析与展望[J].化学教学,2020,(7):23-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