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立德树人”视角下的中学毕业班“喊楼”活动如何开展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黄焕1 刘丽娟2
[导读] 一个活动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站到舞台的中央,关注每个个体,缜密策划,有效实施,用仪式感的震撼,专属感的骄傲,参与感的体验
        黄焕1  刘丽娟2
        1.顺德区梁开初级中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0
        2.佛山市顺德区李兆基中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300

        摘要:一个活动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站到舞台的中央,关注每个个体,缜密策划,有效实施,用仪式感的震撼,专属感的骄傲,参与感的体验,获得感的满足,使命感的担当,用心为学生打造一份份既有营养,又有温度的活动套餐。最后,借用广东省名班主任桂启升老师自创的4G理念:让我们的师生在启迪与引导(GUIDE)中成长,在鼓励与赞美(GLORIFY)中成长,在体验与收获(GAIN)中成长(GROW)。“教”之“立德”,“育”之“树人”,共同促进,相互成就。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学毕业班;“喊楼”活动

        由于疫情的原因,2020年中高考姗姗来迟。随着毕业季的临近,毕业班的“喊楼”活动(简称“喊楼”)此起彼伏。
        一、“喊楼”的前世今生
        (一)“喊楼”的由来
        所谓“喊楼”也名“吼楼”,原出自高校,也称”毕业叫”,发源于广东,流行至全国,原是各高校流行的一种毕业活动。毕业前夕,学生们自发相约到教学楼或宿舍楼下大声叫出心中的不舍与祝福。近几年,“喊楼”悄悄潜入中学,变身中学版“喊楼”。因中学生年龄原因,中学的“喊楼”多由学校组织开展。
        (二)中学“喊楼”悄然兴起
        中学的“喊楼”先在高中兴起,后向初中蔓延。中学“喊楼”严禁恶搞口号、横幅、男女表白等现象,整体呈现出组织规范、文明有序、形式多样等特点。“喊楼”一般出现在高考或中考前几天,主要环节包括低年级学弟学妹通过喊口号、送祝福,为毕业班加油鼓劲,毕业班学生齐声回复,表达豪情壮志和感激之情两部分。“喊楼”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提升整体士气、鼓劲助威,二是通过“吼叫”的方式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中学“喊楼”初期也出现过撕书、击碎损坏物品等破坏性行为,被及时制止。后陆续出现的有枕头大战、打水仗等形式,也有学校将毕业班“喊楼”与中高考心理团辅结合。
        (三)各地政府、学校的态度
        “喊楼”作为学校活动,未违反相关规定,确保师生安全,不造成较大负面社会影响的前提下,是否开展的决定权在学校。学校出于不同考虑,对“喊楼”的态度也不同。目前尚未查到教育主管部门对“喊楼”的统一指引或规范性文件。政府对有违风化、影响恶劣的行为雷霆出击,及时规范。例如:厦门市教育局2016年5月25日发文叫停毕业班“吼楼”“撕书”,要求学校科学开展高三年心理疏导工作的新闻。
        二、中学“喊楼”的现状   
        随着“喊楼”在中学的蔓延和演化,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按参与成员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活动时间、地点、校园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升级。比如有学校将“喊楼”放在了学生晚自习之后,或宿舍、饭堂等更生活化的地方,更加注重环境育人及心理暗示等。写满祝福的横幅、标语、气球随处可见。活动形式还增加了学生向学校赠礼、学生过“状元门”、校长向毕业年级授旗等环节。第二阶段将活动参与者由单一的校内师生,增加到了家长或其他社会人士,体现的是现代学校开放办学的理念和对社会资源的欢迎姿态。开放的办学让学校在“喊楼”活动中多了展示办学成果的冲动,以“快闪”等形式为代表的师生才艺展示应邀上场。
        我们不难发现,“喊楼”活动从校内开展到向社会展示,内容和形式不断升级,活动目的也从鼓士气、树信心,到释压力、心理调节,及展示办学成果,活动越来越热闹,场面越来越宏大。
        朱自清先生的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给狂热的“喊楼”泼了一瓢冷水:活动“热闹”了谁?“我”又是谁?一系列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三、对“喊楼”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聚焦“人”的成长,用好特殊期的“放大效应”
        参与“喊楼”的主体是毕业班学生。面对即将到来的人生大考,他们既有对考场庄严的敬畏,也有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冲动;既有对母校的依依留念,也有对未来人生的憧憬与展望。这个特殊时期的学生心理高度紧张,对外部刺激非常敏感,因而形成了“放大效应”。比如对外部陌生信息的刺激,学生一方面可能形成心理焦虑,但同时也会对信息记忆特别深刻。如何用好特殊期的“放大效应”,提升育人效果,笔者认为关键要深挖内涵、拓展外延。除了鼓舞士气、增强信心、释放压力,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鲜活的个体,切身的感受,心灵的触动…这些正是生命教育、亲情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人格教育、纪律教育和爱国主义等教育最贴切的素材。
        (二)安全第一,正能引领
        1.端正认识、提升意识
        “喊楼”活动要聚焦于“人”的发展,围绕全面提升“人”的素养开展,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做到有的放矢,不流于形式,务求实效,立足学生当下,放眼长远发展。
        2.注重安全,积极正能
        安全重于泰山。“喊楼”活动中人员聚集,密度大,场地多为楼道、走廊,空间相对狭小,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这些都是安全隐患。活动策划必须首要考虑安全问题,杜绝安全隐患。活动应予正面引导和鼓励,用欣赏、赞美的眼光评价。活动标语、口号、寄语等要高雅简洁、朴素大方、积极向上、充满正能,提升环境育人效果。
        3.全程记录,全面关注
        随着毕业生在校时间的减少,学生在校的每一瞬间都是美好回忆和最珍贵的教育资源。活动中要做好全过程、全角度、全方位的记录,也要做到对参与者的个性化记录,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让参与者都能感受主角的荣耀,激发自豪感和内驱力。
        (三)让学生站到舞台的正中央
        1.增强仪式感,获得专属感
        仪式感是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用心灌注的形式,才能变成仪式。毕业班“喊楼”如何从形式升级为仪式,关键要用“心”。让学生走到舞台的中央,让仪式成为孩子们专属的记忆,让每一秒成为永恒,让聚光灯下的每一张笑脸都灿烂,让每一声赞美下的鼓励都温暖。仪式感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感,专属感成为了被爱和珍视的幸福感,也为即将离开校园,赶赴考场的毕业班学子注入了满足感。对毕业班的激励也很好地激发了低年级学生对未来的期待。
        2.要有参与感,增强获得感
        研究发现,人们对投入越多劳动或情感的物品,粘性认可度就越高。“喊楼”活动中,学生若没有亲身的参与,没有心灵的交互,只是一名旁观者的话,效果将大打折扣。如何提升参与率和参与度呢?笔者认为方法有二:一是设置的互动环节,以“踮起脚尖够得着”为宜,这样既能吸引更多学生“愿意”且“能”参与,并在参与中提升信心,培养能力,提升“获得感”。二是在互动中要更多地提供鼓励和表扬的机会。鼓励能使参与者变成组织者,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还能让学生通过参与感受欢愉,提升认识。
        笔者认为一项活动中,学生可以有三个层次的“获得”。
        第一是获得知识层面的充实。前面谈到,学生在这个特殊时期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放大效应”,因此,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政治、经济、人文、科技等信息植入活动过程。比如横幅、标语、口号、寄语等,无形中丰富了信息,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第二是获得精神层面的认同。成功体验能增强获得感,激发内驱力。限于时间、场地等原因,能直接参与,并获得成功体验的人数毕竟有限。“替代性体验”能有效扩大受众面。比如学生看到或听到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通过某种方式获得成功时,学生会觉得自己也行,从而提升自信。对范例的精神认同是替代性成功体验的前提。学生只有在情感上与范例中的人处于体验共情状态时,才能像范例中的人物一样思考、感觉、行动,才能将外部客体纳入进来,形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通过别人来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获得正面的成功感受。
        第三是获得自身认知的提升。法国思想家蒙因说“世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我”。中国古语有云:自知者自明。当学生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尽量扬长避短,不因别人的评价轻易改变自我概念,所以很快乐、很自信。“喊楼”应成为学生奋斗的青春画板,在活动中加强自我认知,展示自我,完善自我。
        3.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励志、行动)
        一切场所和活动都应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喊楼”作为学生青春记忆中一个重要活动,正是难得的教育契机,可扩展学生视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激发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学党史,坚定政治立场;学民族英雄,增强名族气节;学近代史,知耻而后勇;学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