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地理知识探寻过程,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赖明生
[导读] 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新加入的学科,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地形条件以及城市布局等人文与自然地理学科内容进行研究的一门课程
        赖明生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中学    365300     
        摘要: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门新加入的学科,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地形条件以及城市布局等人文与自然地理学科内容进行研究的一门课程。而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为高中乃至大学的深入学习打造良好的基础性条件。本文结合地理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探寻能力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展开策略性探讨。
        关键词:初中教育;地理教学;知识探寻;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引言:
        地理知识作为人文素质的体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人才所必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之一。而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课堂教学阶段,通过对地理知识的自主研究,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符合我国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具体要求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学生地理知识探寻的意义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对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中,提出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具体要求。并且在各科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知识探寻的能力,对于初中学生的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能力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体系中着重培养的能力[1]。而地理学科中知识点的分布比较零散且探索性极强,因此学生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出自身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并且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在其他课程当中的学习表现。
        (二)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
        在地理学科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学生获得知识之后可以提升对于学习的自信和成就感,并且促进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的形成。而这种学习的思维同样可以运用到其他的学科之中,这便是通过地理学科的研究型学习,形成的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能力。从而从潜意识中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认知。比如,在地理学科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计算时差的过程,便是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地理学科中的直观体现。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主要是关于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学习[2]。而通过地理知识的自主性探究,学生可以增加对我国地形地貌,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环境的自主认知的过程,从而通过直观的数据呈现,形成对我国地理的伟大性认识,提升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以知识探寻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可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而这正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中对学生着重培养的核心素质能力之一。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以自主知识的探寻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
        (一)多媒体设备的使用
        地理学科是对自然环境以及人文环境进行学习的一门学科。

其学科内容具有丰富多样性的特点[3]。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设备,给予学生展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使学生通过对视频的直观观看形成具象化的学科内容,并且在观看的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表现出细致观察的特点,从而自主总结出通过观察所了解到的信息。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主要是对我国疆域、人口以及民族构成进行介绍的章节。而学生对我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的概念只能停留在数据上,并没有具体化的概念,通过对媒体设备对各国面积的对比,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幅员辽阔,领土面积排全球第三。拥有众多的人口数量,是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通过对比较有代表性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的视频展示,可以加深学生对不同民族的认识。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对第一章节内容的展示,学生可以将本来数据化的内容通过影像化的方式进行直观的观察和记忆,十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
        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探寻能力,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4]。在课前预习阶段,给予学生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促进学生通过对开放性问题的思考,完成知识自主探寻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阶段的表现,并且降低知识接受的难度。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实际是对这一学习内容的一个总体性概括。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可以借助于网络,也可以借助于各种资料,来对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进行总结。比如,南北方饮食的差异,南北方气候的差异,东部和西部人口分布的差异等。学生通过对这种开放性问题进行积极探索的学习过程,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对我国概况有了基本的认识,而且逐渐形成了探究性学习的思维意识。
        (三)小组学习的开展
        小组学习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习惯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有效培养出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在团队之中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探究性学习的任务。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学习中,共有四部分内容:地形和地势;气候;河流;自然灾害。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针对一个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将研究结果进行汇总之后在班级内进行分享。学生通过开展分组学习,学习任务得以减轻,并且能将自己所分配的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的钻研,从而高效完成自己所负责的内容。最终在班级内部进行学习成果分享的时候,本组同学是对知识的复习和回顾,其他组的同学是对知识学习的过程。
        三、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开展中注重对学生知识探寻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初中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地理学科丰富多彩的学科内容和知识点,学生知识探寻过程中可以不断产生新的发现,对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升和对学科之间内在联系的认知都能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海燕.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 教师博览, 2020(24).
        [2]杨成.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6, 13(005):310.
        [3]蒋会萍. 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J]. 文渊(高中版), 2018, 000(012):385.
        [4]田素玉.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 魅力中国, 2018, 000(017):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