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黄自——黄自《旗正飘飘》作品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周枫
[导读] 黄自,20世纪版上半叶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与教育家
        周枫
        合肥市第六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黄自,20世纪版上半叶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与教育家。他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机构中首次全面系统的引进和传授欧洲近代作曲技法的内容,并培养出众多中国第一代作曲家。他的作品中声乐作品占主要地位,其中有众多作品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人民日趋高涨的爱国热情,《旗正飘飘》就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音乐创作上,黄自提倡“音乐之趋势,当趋重于西乐。但国乐亦有可取之点,而未可漠视。关于民间通行之民歌,亦不无可采之处。即如欧美各国,一方尽量吸收外国著名歌曲,一方尽量保存固有民歌而发扬光大,如俄国国民派之音乐家,均是如此主张,此则颇足供我国音乐家之参考。”[]由此可见,黄自所倡导的中国音乐的创作走向应该是吸收西方的作曲技法并为中所用,同时保留中国民歌的风格和特点,创造出中西融合且具有科学的创作技法的音乐作品。在问卷调查中,笔者也发现,相比较于纯粹的中国民歌或西方古典音乐,研究对象更喜欢中西风格结合的作品。尤其是放眼当今时代,中西结合已成为大趋势,中国作曲家在保持原有音乐风格特点的同时,大力的吸收西方音乐的严谨性和技术性,创作出大量的新音乐作品,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改变了听众的审美取向。由此可见,黄自是真正在音乐创作思想上有远见的作曲家。
        同时,黄自也是倡导原创作品的一位作曲家。改编于西方的作品固然有其生命力,但在当时年代,更加缺乏的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能代表当时创作水平与文化展示的优秀作品。黄自就是一位优秀的合唱作曲家,他在音乐创作上的安排向来以工整严谨、流畅考究著称,结构以西方的传统曲式为主,《旗正飘飘》正是如此。该首歌曲为在合唱中较罕见的回旋曲式结构,通篇的主题,即叠部,为“旗正飘飘,马正萧萧”的唱段。下面是该作品的结构剖析图。


        由该图可见,该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回旋曲式,主调为b小调,调性单一,结构工整,叠部多为原样重复以保证作品主题的完整性与鲜明性,插部与叠部之间多有分裂展开的连接以衔接主题。
        乐曲开头为4小节的引子,引子引出了全曲的主题旋律;织体上以主调的八度和弦和重音突出的半分解织体为主,既加深了旋律印象,又对全曲铿锵有力、充满民族力量感的风格进行了暗示。
        紧接着的叠部出现了全曲的主题,该主题在声部分配上采用了非常新颖的方法:以男高音与男低音在中低音区以八度叠置的方式呈示主旋律,女高音与女低音则在高中音区承担和声。这样的做法,导致在混声四部合唱中,男声的比重在听觉效果上要强于女声,虽是最标准的四部混声合唱,但灵活运用声部进行来营造类似于同声合唱的效果,并与之后的乐段在声部效果上形成对比和变化。

        在和声进行上,为了营造战斗类歌曲的力量性与激昂感,黄自在写作时多用主属进行的和声,并在重要部位大量使用了重属和弦解决到属和弦的进行,大大增强了乐曲的倾向性,使乐曲充满动力性发展,既有推动效果又有强烈的艺术性。
        在音乐结构上,叠部采用西方古典音乐最常见的平行二句式构成,并处理成非方整的扩充性乐段,第二句为了推动音乐情绪,采用了同头换尾的方式,并用模进的乐汇将旋律高度推到第一个情绪高点,上行模进的材料配上歌词上重复出现的“好男儿”形成呐喊式的效果,句尾再用下行转折式旋律“报国在今朝”,配以完满的结束终止式,形成铿锵有力的口号式语句。
        在作曲技法上,黄自更是在主调织体中融入复调式写法,比如第二句句尾处,让钢琴声部、男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与女高音声部依次出现,形成卡农式复调,加深了作品想要展现的恢弘的气势。
        插部一的旋律主要采用问答式写法,男声与混声使用相同的节奏型依次循环出现,此时的男声起到了类似于领唱的效果。就像前面所说的,虽然这首作品是标准的四部混声合唱作品,但黄自在写作中所运用的技巧让这首合唱既有混声四部合唱的特点,又能模拟出同声合唱作品以及有领唱作品的特点,使乐曲充满了变化与音响多样性,这一切都归功于作曲家出神入化的作曲技法。要说研究对象对于这首作品的喜好与其声部数量有关,不如说其更加喜爱和看重的是该作品的作曲技法,正是这种作曲技法才让音乐充满了不确定性与动力性发展。

        如图所示,在旋律进行问答的同时,此处的钢琴伴奏也改变了之前进行曲节奏的半分解织体,转而变为连续的三连音柱式和弦,辅以低音声部八度进行。三连音节奏通常用来在乐曲中体现“延绵不断”或“不断上升”的效果,在此处用三连音作为伴奏音型,毫无疑问加深了乐曲的发展,烘托了音乐的情绪,这一情绪在不断的问答式旋律中逐渐升温,并在之后的连接达到高潮。
        
        在插部一与叠部再现的连接部分中,作曲家将之前插部旋律中的一部分简化成了带附点节奏的特征音型,并以齐唱方式开始,后逐渐模进、分裂,最后成为问答式发展,人声的四个声部从整齐到混乱,音乐材料单位也随之减少,配合着此时钢琴伴奏声部的震音音型,一种蓄势待发的气氛油然而生。在和声上,连接经过了多次离调,最后结束于b小调的属七和弦,起到了将调性和声无缝过渡到叠部再现的作用。赵元任曾写过一篇《黄自的音乐》的纪念文章,文中说到:“黄自的旋律是流畅的。他要唱一个什么音,他先给准备好了去路,待会儿自自然就会到了那儿,绝不为了唱一句好听的东西硬装上去。”[ 选自《永远的黄自-纪念黄自先生百年诞辰》戴鹏海著]这种严谨的音乐过渡性的做法,在该曲中可见一斑。
        叠部再现为原样再现,在结构、长度、歌词、速度等各个方面与叠部区别不大,只是在力度上为了配合之前的发展略有增长。作曲家在歌词需要突出的部位标注了重音记号,生动的表明了唱词的轻重缓急。
        紧接着的第二插部中,作曲家依然沿用了平行二句式的结构,并且以男高音声部为领唱,与之后的合唱形成应答。两句仍然是同头换尾的处理方式,这种结构、写法上的反复运用让整部作品都充满了技术性与统一性,也让作品在有限的技术运用下达到最好的效果。
        第二插部的歌词,“国亡家破,祸在眉梢”“要生存,需把头颅抛”“戴天仇,怎不报?”“不杀敌人,恨不消”,简短的四句歌词,即把生存现状、抗日决心、国仇家恨体现的淋漓尽致,并在旋律走向上,配合歌词的音调,达到词曲的完美统一。
        第二插部后又回到连接,此处连接仍然是用“团结”“奋起”两句简短的口号式宣言反复出现、模进、分裂发展,承上启下,过渡至第二次叠部再现。
        第二次叠部再现为原样再现。再现后的尾声,是采取主题乐思一小节的素材进行变化发展,并最后以上四下五度的强功能和声进行呈示完满的终止进行,给整首乐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回顾整首乐曲,整体采用了进行曲风格,色彩较黑暗的b和声小调与旋律小调交织出现,多次使用动机式发展,并在词曲融合上展现了作曲家不凡的作曲实力。
        参考文献:
        [1] 选自《永远的黄自-纪念黄自先生百年诞辰》戴鹏海著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