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绵阳市长虹世纪城实验小学
【摘要】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巧妙利用有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随文练笔”跻身于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随文练笔”是我们当前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怎样让“随文练笔”在有限的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练得扎实有效,整理提出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读写训练;随文练笔;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小练笔是“读写结合”的最有效的载体,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小练笔这一独特的形式,为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基”。
一、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有效路径
(一)读写结合,适时适度,激发写作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是培养能力的课程,所以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一定要注意训练,不断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对其起推波助澜作用的随文练笔,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好火候,要适时适度,不能将阅读课演变成作文课。同时,练习时间一般不超过十分钟,每一类学生在练笔的同时,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激发学生写的兴趣。
(二)抓准落点,言意兼得,积累写作素材
在选择语言训练点的时候,教师应根据文本特点,联系单元训练重点,结合学生年段特点,选择那些重要的、难度适宜的言语形式。如低段要重点关注优美的词句,中段重点是典范的语段,高段则是文章的选材立意,以及细节描写、场景描写、心理描写等写作手法。
(三)给足时间,聚焦评价,让学生学文有感
既然要安排学生写,就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空间,让学生定定心心地写,有写就应有评,通过反馈交流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有一个清晰的判定,优在哪,劣在哪?教师应有所引导评价的主要标准,让学生聚焦评价。如《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教师可以设计“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这一问题进行练笔,然后当堂进行评价和展示,相信练习的实效会大大提高。
二、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的几点策略
对于选择随文练笔的切入点,我们常常会有“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的困惑,现就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整理提出几点策略。
(一)练在符合课标处,遵循年段特点
随文练笔如果缺乏明确的训练目标与序列,不注意依据课标的年段要求,很容易出现重复、拔高等现象。因此,读写结合就应该练在“符合课标”的语言范式处,让学生“习教材之例”。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文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从四幅图中选择一幅写几句话。教材中所配的四幅图,都是与大海有关的景象。第一幅、第二幅和第三幅都是海底的景象,第四幅是海面上的景象。
这不是低年级单纯的“看图写话”,四幅图上的景象与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丰富学生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同时进行写的训练。它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课文内容出发,通过拓展延伸积累写的素材,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课文中领悟出的某一具体写法,使“作文”指导无痕,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练在精彩篇章处,学会布局谋篇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练笔。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非常明确, “依样画葫芦”,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学生自然会体会到文章是“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是将静态的景物和动态的动物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散文。尤其是作者合理运用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特征描写得精彩到位,文章结构清晰。可以让孩子们仿照这样的结构写家乡的四季。
(三)练在补白想象处,填补充实文本
补白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既可拓展文本内涵,真正实现“用教材教”,又可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第一单元《花的学校》文后练习的第三题是这样设计的:“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这样的表达”和“照样子写一写”,都非常鲜明地指向了写法的学习和运用。
(四)练在情节发展处,解读挖掘文本
教材中有许多叙事的课文是由一个个情节组成的,情节总是由发生、发展、高潮和结果这几部分,抓住情节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之处,使之成为一个个训练的“点”,既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是对课文内容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如第三单元《在牛肚子里的旅行》一文中,红头惊险的旅行能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让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加入学生预测或练笔,可以深度挖掘文本,让学生体会青头遇事的镇定和勇敢。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要从学生、学校、教师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利用好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把握文本,发掘文本,都将会开辟出一方新的练笔天地,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相结合的目的,让“练笔”成为课堂独特的风景。
【参考文献】
[1]魏清香《欣赏创造奇迹》 [J]《小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
[2]窦桂梅《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和小学语文课程的课内外整合》[J]教育研究2014.2
[3]林姗姗《读写结合之方法论思考》[J]《小学语文》2011年11期P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