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超
宁波东钱湖镇钱湖人家小学 315121
[摘要]当新课改的教育在全国小学范围之内被不断的肯定和推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也愈发受到社会的关注。在传统小学教学中以三大主科为核心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当代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需求,而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小学课程目标中的比重正在不断上升。开展更加高效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思维的提升以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利用课程的实践优势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优化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实践课程;提升策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现当代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实践性、操作性以及综合性的特点著称,通过构建对应的课堂实践模拟情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践的现实内容,帮助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储备,利用生动趣味的实践激发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探究、乐于解决问题的优秀学习品质。文章通过对当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教学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其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针对综合实践课程探究优化提升的教学策略。
一、深度分析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具体教学现状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在当前新课改的宏观背景下占据着重要且显著的教学地位,而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视和认可也随着教学的前进的步伐而不断提升,但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显露其弊端所在,因此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课程优化提高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传统的综合实践课程进行透彻的理性分析,把握其中的问题所在: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还停留于传统的形式下,许多教师的实践方式过于单调与乏味,通过简单的实践环节无法激发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热情,同时机械化的实践活动安排也会是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趣味性大幅度降低,而缺乏多元化的实践内容也同样不利于现代化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高效构建与发展;其次,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弱化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优势所在,综合实践活动在提高学生个人实践探究能力的同时,对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育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当前的教学模式大多应用的是“单打独斗“的实践活动教学方式,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机连接被切断,导致学生在团队合作意识培育的层面始终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发展;最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师生互动性的缺失,作为实践课题中的两个重要主体,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积极的沟通和高效化的联系,但就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现状而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终是不理想的状态,一方面是教师对于课题的过多干涉,造成学生实践课题参与度和互动性下降。
二、深入探究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的教学提升策略
1、情景建设,以生活问题深化实践活动课堂导入
生活情景与学生综合实践课程是密不可分的,教师应当从而生活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元素和问题进行探究实践,使学生可以从个人所熟悉的切入点落脚,通过以生活情景为具体的背景的综合实践,在有效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热情。
比如,在教学《管理我的零花钱》的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模拟情景进行导学,可以先向学生发出零花钱使用的相关问题调查:“同学们,你们平时的零花钱都花在哪里呢?”,让学生对自己以往的零花钱使用进行回忆和记录,而后教师可以模拟生活情景,询问学生:“若你有100块零花钱,你将怎么样合理分配呢?”,让学生在书面上写下对零花钱合理使用的规划,并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零花钱规划表格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培育学生正确的金钱观。
分析可得,生活情景对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导入环节具有关键作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和捕捉生活,而后在思考中产生问题,针对问题在实践环节中需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从而在不断递进的课程延伸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互动配合,以团队合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针对团队合作的配合需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实践探究热情,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具备的优秀精神品质和良好能力素养,并通过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使得小学综合实践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育
比如,在教学《垃圾分类我行动》的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将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并组织校园垃圾分类清理活动,教师分别为每个小组分配校园中的对应卫生清洁区域,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中所学的“垃圾分类”知识对所清理的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并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对各个区域进行全面的清扫,让学生可以在公共卫生清洁是实践中巩固对“垃圾分类”知识的应用,同时培育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品质。
由此可见,在小学综合实践中积极融入合作探究的实践课题,科学安排学生的合作小组分配模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配合中完成综合实践的相关综合实践项目,可以以更加高效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培育团队精神的过程中,促进实践环节的效率提升。
3、课外拓展,以社会实践落实课程有效开展
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应积极渗透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实践安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发掘其中的积极内容,利用拓展化的社会实践作为补充内容,让学生可以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小小交警我来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与邻近的交警部门进行联系,让学生与交警一同参加交通管理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陪同交警共同站岗,并仔细观察交警的指挥动作和指挥口令,并可以通过拍照的方式进行实时记录。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交通指挥我能行”的汇报表演活动,让学生根实践中所观察和记录的交通指挥内容,在课堂上依据教师的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可以在完善学生交通法律法规的层面上,增强学生对公职人员的理解和体恤,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由此可得,通过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中开展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实践可以和实际生活的贴合度更加紧密,并通过多样化的积极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从全方位提升综合能力和道德品质素养,发挥实践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积极开展是适应当前素质化教学改革要求的有效措施,也是落实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相关小学教师应从课堂内容的优化改革、实践形式的改造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更加多元化和趣味化的实践情景课堂中开展深入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应在激发学生实践探究热忱、树立学生积极实践观念层面深入开展培育,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紧密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樊紫红.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组织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04):153-154.
[2]李春林.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初探[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5):69-70.
[3]林艺琳.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策略[J].考试周刊,2020(9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