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分、秒》为例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学习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陈有明
[导读] 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偏向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陈有明
        云南省楚雄州姚安县王朝小学   云南 楚雄   675304
        
        摘要:对目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来说,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更加偏向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对于课堂教学,也更加注重于发掘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开始想学,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让学生可以坚持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的可以做到会学,想学还要坚持学,更加明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时、分、秒》
        
        前言:现在的教学不断的进行改革,老师也开始不断的革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但是不管如何改变,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具备想学的思想基础,又可以具备能学的具体技能,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数学问题的自主探索,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数学教育,不仅可以从数学教育中学习到相关的学科知识,还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情操,提高能力。那在对于新课《时分秒》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的时候,老师也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新知识。
一、创建情境进行新课导入
        老师在上课导入的环节可以创设一个情境,然后通过这个有趣的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后续知识学习的兴趣。因为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更加感性,所以主导自己的行为意识的主要是情绪,那么如果可以让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接下来的内容就会非常容易展开,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进入一个自主探索的学习阶段[1]。
        比如老师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景:小熊的妈妈在锅里煮了水果玉米,结果刚将火打开,就接到了小熊爸爸的电话,说有事让她赶紧过去,小熊妈妈着急忙慌的出门,一边摘围裙,穿衣服,穿鞋,一边安顿小熊:“看着点时间啊,这个玉米可嫩了,15分钟差不多就煮熟了,你盯着点,记得把火关了,要是超过20分钟,这个玉米可就吃不了啦!”小熊赶紧跟妈妈说:“妈妈妈妈,我还不会认钟表呢”,小熊妈妈也着急,头都不回的跟小熊说:“走的最快的那个是秒针,最短的那个是时针,中间的那个是分针,你看着中间的那个指针转过三大格就可以关火啦!”说完急匆匆的出门走了,小熊不停的念叨慢慢告诉他的东西,结果念着念着就忘记了,小熊特别着急,:“这可怎么办呢?我不记得妈妈说这些针都是什么了?谁来帮帮我呀?”老师来总结:“那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帮小熊呢?你们是不是也不认识呀?那我们抓紧时间来认识一下,然后帮帮小熊好不好?”
        这种导入方法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效的,通过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他们会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接下来的新知识是什么?老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绪和求知的欲望,很容易地引导学生对接下来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认识分针、时针和秒针
        在通过导入进行铺垫之后,老师会比较容易进入这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以学生自学为主,老师引导为辅,如果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都比较强,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单独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效率比较高,如果班级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弱,那么老师就需要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自主学习有效展开[2]。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时刻密切地关注学生。
        比如学生的学习能力普遍比较差,老师需要进行分组,那么接着导入的情境,老师,可以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首先安排同学们进行分组,最好是3到4个人一组,分好组之后,开始引入我们的自主学习主题:认识分针、秒针和时针。这一部分内容因为比较简单,学生手里有教科书,所以非常快的就可以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那么学生在认识分针秒针和时针之后,比较重点的自学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来了解分针时针和秒针之间的关系,比如秒针走一圈代表什么,分针走一圈代表什么,时针走一圈又代表什么。以及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和时针应该怎么走,分针走一圈,时针和秒针分别应该走多少等等这些问题,学生需要探讨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多的,但是老师一定要有条理,有顺序的,从浅到深给出问题,让学生可以易到难逐渐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比如提前制作的钟表,或者学生自己带的小闹钟,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进行总结。这一部分内容会耗时比较长,也是本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所以在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之后,老师可以邀请一些同学来进行总结发言,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小组,这节课讨论了哪些问题,得到了哪些结果。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补充和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加有条理性的牢记本节课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导入的问题
        学生在自学完之后,就要回到最初的问题,帮助小熊按时关掉火。老师可以给出不同的钟表时间,然后让学生来思考过了15分钟,应该是几点?这个环节不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学习到的知识点,也是在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真正的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比如老师给出3:45的钟表,2:30的钟表,6:05的钟表,1:55的钟表等等,学生来计算过了15分钟之后应该是几点几分?从而得到小熊关火的具体时间。不仅涉及到分针的变动,还涉及到了时针的变化,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的掌握时间的推算方法,以及让学生可以更加扎实的掌握分钟和小时之间的换算。
        结语: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说,老师要通过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愿,并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策略,让学生逐渐具有比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首要侧重的必须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要重视课堂导入的环节,其次就是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在老师不断的引导下开始建立较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玉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21(09):61-62.
        [2]陈思思.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性探讨[J].考试周刊,2021(05):6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