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方介玲
[导读] 在小学阶段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解
        方介玲
        广东普宁市洪阳镇鸣岗小学         515347
        摘要:在小学阶段中,学生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惑和不解,若是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很容易对其脆弱的心灵带来严重的创伤,影响其终生。所以班主任应该注意在日常的知识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良好的渗透,注意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使学生自身的心理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学习中都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引言
        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低,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班主任应通过使用语言、文字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能够在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出现变化,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使自身的心理平衡能够得到有效保持,使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小学班主任应该注意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小学班主任观念和方法的更新
        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内容是丰富多样的,除了关注学生的行为规范和班级日常管理等方面之外,还要扮演多重角色,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充当约束者,还要做小学生学业成长的管理者、引导者,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小学生个性成长的促进者。这种多重的角色需要班主任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更新观念,重视不同方法的引导,将精力集中到学生的内在素养培养上,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促进班主任工作理念的及时更新,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建立起师生相互信任、理解的融洽氛围。
        (二)丰富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育人内容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建设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和执行者,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应用,可以转变班主任的育人观,将学生的道德教育上升到新的高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说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丰富了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育人内容,为更好地实施德育工作做足了准备,而且也为班主任高效工作提供了新途径。
        (三)提升了小学班主任自身的心理素质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教师自身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的教育行为,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任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心理素养,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教育活动的实施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是教师自我心理素养锤炼的过程,在不断完善中心理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过程,而且是班主任的心理素质也得到巩固、完善和提升过程,因此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应用中实现了双重教育的目标。
        二、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知识教学模式下,部分班主任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过于枯燥,总是不由自主地占据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只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对学生的心理知识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对班主任产生一种下意识的“警惕”心理,无法积极融入学习中,对班主任所开展的知识教学不配合、不主动听讲,师生间的关系僵化,课堂学习氛围低沉,非常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班主任对此就应该注意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心里健康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


        例如,班主任在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尽量变得缓和一些,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如沐春风”,降低对班主任的“警惕”心理,对班主任所讲述的内容能够进行吸收和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听讲。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上应该注意到每个学生的行为,及时发现其倾向并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这样的方法能够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得到心理上的呵护,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加有效的帮助。
        (二)在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班主任要利用好班会。班会是增强一个班级向心力的良好时机,同时也能为学生创造相互了解的时间与空间。在班会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近期在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其他同学在聆听的同时可以想想如何帮助这位同学。班会后,大家也可以共同寻求解决方法等。而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近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可以掌握全班学生的心理差异,采用生生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小问题,共同取得进步。
        第二,在课余带领学生制作一些有益于身心的手抄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心理方面的新闻,引导学生查阅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等,并以此为主题,进行手抄报制作活动,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拓展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
        第三,关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班主任教师在关注校内活动的同时也要积极为学生创造“走出去”的机会,带领学生进社区打扫卫生,陪孤寡老人聊天,参加垃圾分类活动,宣传保护环境等等,这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能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颗善良的种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
        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部分班主任对学生没有多少耐心,在管理班级时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和耐心,很容易发火,这对心理脆弱的学生而言就很容易造成伤害。对此,班主任应该注意改进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变得充满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
        例如,大部分班主任兼任学科教学工作,在进行知识教学时, 使用“你很棒啊!”“加油,你是最棒的!”“我们一起来探讨吧!”等充满真情的话语能够减弱学生对教师的“警惕”心理,从而让学生和班主任“做朋友”,使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在集体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回复和解答,适当地给予一些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这就能够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开设说话活动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定期开设说话活动课,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也是构建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平台。小学班主任在上好说话活动课的过程应采用形式多样的内容,围绕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趋近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从热点话题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选择贴近学生的话题展开谈话。要注意在谈话活动中的技巧,可以选择让学生围坐在教师周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与教师轻松对话的环境,依据学生的表述内容,有针对性地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学生得到认同,只有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
        结束语
        总之,对小学生来说,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班级纪律与秩序,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班级中做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将对学生的一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麻义庵.如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20(15).
        [2]贺雪琴.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