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APP在小班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中运用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徐雯婷
[导读] 常言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徐雯婷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临浦镇第一幼儿园
       
        一、研究问题的情境性分析  
        常言道:“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生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小班幼儿处在人生的第一个正规性学习阶段,他们第一次离开家长,和同龄人一起组建新集体,过上新生活,正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和养成的萌芽期。
        随着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人类与移动智能端成为了密不可分的朋友。小班幼儿也成了移动智能端的忠实粉丝。而各类幼儿APP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因其画面精美、设计巧妙而深受孩子喜欢。
        【现状调查】
        我们抽取了现阶段小(7)班,33名幼儿家长展开问卷星网络调查,就家长对于幼儿使用移动智能端中的APP软件的态度、幼儿使用时间等13项问题做了单选、多选和填空调查。

        【现状分析】
        经过各方数据整合和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如下:
        1. 聚焦家长支持度:反对胜过支持者
        据统计,一共33名家长参与本次问卷星调查,其中,20位家长认为移动智能端对孩子的成长弊大于利,反对孩子使用占了总人数的60%。而家长们反对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对孩子身体上的伤害,如眼睛、颈椎等;对孩子心灵上的伤害,如容易对APP软件迷恋、爱不释手、影响其他兴趣等。
        2. 聚焦幼儿使用率:百分之百全覆盖
        在家长反对率如此高的背后,孩子们使用APP软件却达到了100%。孩子们喜欢的原因有画面丰富、色彩鲜艳、便于操作等等。这些优点对孩子们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导致不管家长如何反对,孩子依旧我行我素。
        3. 聚焦APP活跃榜:学习软件排首位
        通过分析调查表,我们发现最受孩子们热捧的APP软件居然是宝宝巴士、悟空识字等学习类APP。这些学习类APP软件无疑成了孩子们学习、成长的一大教育资源。
        二、研究综述
        《指南》指出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应结合《指南》精神,和家长共同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特点,正确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对幼儿的发展怀有合理的期望。幼儿园和家庭都应该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
        据调查和资料显示,3—6岁儿童大多会利用网络来学习知识,爸爸妈妈也占二胎家长比例较高,这样的家庭他们对教育孩子有一定的经验与策略,但未必有很多的时间,所以大部分时候都把孩子交给了学习软件。
        三、概念界定
        宝宝巴士:是一款专注0~6岁宝宝启蒙重点的移动互联网早教品牌APP,历经6年产品研发,旗下研发了针对各类培养孩子们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的软件。
        行为习惯:主要培养小班幼儿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规则意识等。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导孩子们通过APP的学习学会自我服务,这是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基础。自己的物品自己整理,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四、研究内容和目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对口APP的应用和学习,营造小班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2.帮助小班幼儿学会自我服务,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培养幼儿有初步的整理意识,有初步的规则意识。
        (二)研究内容
        1.小班幼儿对网络学习软件的热衷和学习情况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并分析宝宝巴士APP受欢迎的原因。
        2.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利用“宝宝巴士APP”软件学习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通过研究,引导家长在家利用“宝宝巴士软件”正确培养幼儿习惯,使家园目标统一,推进小班幼儿健康和社会性的协同发展。
        五、研究框架与措施
        我通过宝宝巴士APP在家的正确学习与运用,及时引导幼儿学习养成好习惯,并与幼儿园生活习惯接轨,从饮食、睡眠、盥洗、入厕、生活自理这几方面通过三个策略,层层递进,从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虚拟与现实的对接——环境的打造
        教育学家布鲁纳曾指出:“幼儿智力的发达,因其生活环境是否有刺激而又明显的差别。”环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于幼儿的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幼儿园的环境在小班幼儿的生活、游戏和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关键作用。


        1.打造班级环境 感受巴士魅力
        班级环境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场所,包括幼儿的生活环境、游戏环境和学习环境。在学期初,我们调查并统计了本班幼儿最喜欢的卡通动画片、学习软件APP等素材。发现我班一些孩子对宝宝巴士这个软件异常熟悉,并能够说出一些关于软件的互动游戏内容和知识。
        2.营造家庭氛围 发挥巴士作用
        《课程指南》中提出:要注重发挥家长的作用。幼儿家长的文化背景等也是“学习”可利用的资源。家长这个群体中,他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工种。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中不乏有能工巧匠、某一方面的专家或管理者等。我们在前期调查过程中已了解孩子们使用APP的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微校通与家长密切沟通交流,在内容选择、时间控制以及实践检验等问题进行互动引导,让家长知道科学利用宝宝巴士APP正确培养孩子在家的行为习惯。
        3.渗透心里环境 建立巴士常规
        心理学认为,社会技能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从外界获得的一系列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一般而言,幼儿不良习惯的养成,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对外界事务的模仿实现的。
        (二)教学与应用的并轨——APP的分层推进
        充分发挥“宝宝巴士APP”直观、便捷功能,实现家园互通全方位。
        1.策略一:借助“宝宝巴士”,传授技能技巧。
        在园:教师借助宝宝巴士学习视频,在晨间谈话、生活环节等多时段进行技能传授,让幼儿学习。
        在家:家长根据老师指定的学习内容,让孩子在家通过视频的复习,巩固在园学习技能,提高幼儿的生活习惯。
        2.策略二:借助“宝宝巴士”,开展表扬教育。
        在园:教师在晨间谈话、生活环节等组织的多时段、多次的训练与练习,发现在吃饭、喝水、睡眠、入厕其中某一方面好的幼儿,结合在家孩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幼儿这四方面习惯的培养。
        在家:家长在利用“宝宝巴士APP”培养幼儿习惯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组织下,家长通过自主选择吃饭、喝水、睡眠、入厕其中某一点在家对孩子重点培养,孩子在软件中学习到的做的好的地方,可以通过微信平台,让教师了解到孩子在家的情况,也让其他家长借鉴,学习。
        3.策略三:借助“宝宝巴士”,进行习惯改进
        在园:在培养中,教师针对没有养成习惯的个别幼儿,将有目标的进行学习宝宝巴士APP指定项目,在园学习过程和结果都及时汇报给家长,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某方面存在欠缺,需要家长在家配合APP学习培养,使孩子养成该习惯。
        在家:家长把幼儿在家好的不好生活习惯状况,通过微信的平台反馈给教师,教师在园可以根据家长的反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幼儿、部分幼儿、整体幼儿的习惯的培养,从而可以达到家园目标一致,共同改进幼儿的习惯。
        4.策略四:借助“宝宝巴士”,进行家园反馈
        在依托软件学习并巩固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全体幼儿、部分幼儿、个体幼儿在园养成生活习惯的表现制作成微视频,上传到微信群,让家长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和养成的习惯感到高兴,在家及时的表扬孩子,促使孩子能坚持已有的生活习惯。
        (三)家庭与班级的协力——习惯养成的互动
        我们将通过亲子互动方式来巩固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借助“宝宝巴士APP”游戏改编成亲子游戏、观摩活动。如:爸爸伴我成长(父职教育对孩子的习惯影响专题讲座)——影响好习惯、家长开放日观摩活动——观摩好习惯、春游亲子互动游戏——分享好习惯、故事(爸爸)妈妈进班讲故事——宣传好习惯……
        六、步骤和方法
        (一)准备阶段:(2019年4月——2019年9月)
        收集与宝宝巴士APP相关资料以及关于家园合作的教育书刊,归类整理,为研究的开展做好思想准备与知识上的准备,形成游戏文本,落实到小一班实施。
        (二)实施阶段(2019年9月——2020年7月)
        课题组成员定期交流研究,设计好在班级以及在家的相应学习内容,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及时改进、调整方案。
        (三)总结阶段(2020年8月——2020年9月)
        将资料整理、分析、撰写论文,进行理性剖析与反思,推出研究成果。
        七、可行性论证
        本课题主要负责人徐雯婷教师,从事幼教近十年,具有较强的课题研究能力,撰写过多篇论文,在萧山区荣获二、三等奖。另一位课题组与成员,从教二十余年,具有丰富的班级管理、家长工作的经验,能够胜任本课题的开展和研究。且幼儿园将为课题的研究开展提供方便和物质、精神支持。鉴于以上这些条件,能保证该课题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教学出版社1984。
        【2】章永生《教育心理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