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公
江苏省淮安市淮海路小学新民路校区 2233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重视对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进师生彼此的相互了解;才能助力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发展,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才能实现层递式教学,让学生加强数学理解与实践意识。本文主要分析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思考
引言
新的课标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立足于学科自身特征与学生生活情况,科学设计教学环节与内容,促使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继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由此可以获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笔者做出以下的分析与建议。
一、现状透析
(一)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便会积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虽然运用了创新方法,但是因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导致情境的设计并未发挥其价值,或是与学生认知发展相背离的问题,引发无效的教学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环境、认知发展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为此,教师便需在问题情境创设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学习进度之间存在的差异,促进教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能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情况。但现实却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维持着千人一面的教学设计原则。这便会导致部分基础扎实、思维反应较为敏捷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十分简单,产生自满情绪;而理解能力欠佳的学生,又会滋生诸多问题,致使班级中两极分化问题变得愈发严重。
二、创设要点
(一)贴切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即通过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问题分析中,教师应结合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现实起点,将学生缓存的认知能力放置在特殊化环境中加以激活,布设生动形象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与领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从教与学的角度看,学生吸收信息的有效性和原有的认知结构存在较大关联,因此教师要在问题情境创设期间全方位地分析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水平,找准“最近发展区”,争取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之间的巧妙迁移。
(二)培养学生多元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自身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他们在着手进行思考问题解决方式的时候,通常情况下都喜欢采用原有的思维模式去进行问题的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较为普遍,几乎所有的小学生身上都可以看得到。要知道,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生长延伸,我们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发展着眼,有效利用适切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正确引导学生去有效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小学生的思维,倾向于小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有效培养,扩展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范围,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三、创设策略
(一)运用游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这是由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贪玩的特点,潜心研究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并以此为最佳创设的时机,将学生所喜欢的游戏应用到数学教学之中,依据小学生数学教材中所要学习的相关内容,为学生创设具有游戏特点的问题情境。使得小学生身处于这种带有游戏特色的情境中,能够轻松愉悦地进行数学学习。
这样既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是一种较为理想可取的问题情境创设方法。
(二)构建生动课堂,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为了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在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需要教师更加关注中低段小学生的学习感受,并且促进学生的热情参与。为此,教师应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氛围,并注意调整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以学生更易理解、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的方式,展开授课。从而,让学生走进数学世界,促进他们的快乐体验、积极学习。例如,在三上《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曾经学习过的《认识钟表》,为他们创设有效问题情境。为了实现教学激趣,可以引入趣味游戏,使学生通过“闭眼猜时间”游戏,感受1分钟大概有多少,并形成初步的时间判定意识。接着,出具“1分钟跑了500米”“上学用了1小时”等不同的问题,使学生独立探思,给予正确与否的判断。从而,使学生在有效问题情境中认识到60s=1min、60min=1h,可以正确地读出钟表上不同的时间,形成爱惜时间、积极求学的意识。在和谐、融洽的课堂中,让数学教学面向班级中的全体学生,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拥有数学思维。
(三)利用认知冲突,激发求知兴趣
创设问题的核心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这便需要教师创设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引发他们的积极思考。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并且更加专注地投入到思考问题中。对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新旧知识间的矛盾,激发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未知的问题,以此推动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圆的认识》的教学为例,为了使学生探索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并学会运用圆规画圆,笔者首先构建问题情境,并组织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轮的轴为什么装在圆心上”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同时,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并产生探究相关知识的认知需求。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后续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圆心到圆周的距离都相等”等相关结论。此外,为了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圆规画圆,以此加深对圆概念的理解,笔者提出问题,即,如果让你在纸上快速画一个圆,会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并促使他们建立了圆的概念,并使他们认识了半径、直径,以及同一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由此可见,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构建问题情境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联想思维,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四)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所学习的数学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数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其身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可以密切联系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原本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我们数学教师在创设过程中,必须要在熟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着手进行,找寻到设置的问题与小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选取适宜班级学生的特点的数学问题,以此来保证所设置的数学问题情境与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生活必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使得小学生能够在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一致的问题情境中去掌握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效果必然会尽人意,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必然得到有效的提高,真正意义上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结合实际生活案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实效性,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朱少娜.深析小学数学有效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6):86.
[2]王淑梅.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中的作用[J].科普童话,2019(20):40.
[3]俞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有效建模的行与思:以“解决问题之乘加对比”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18(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