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叙事古文培养初中生辨析力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期   作者:侯永辉
[导读] 古文与文言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进行古文的阅读教学时,需要学生能够针对于古今异义词义辨析
        侯永辉
        巫山县巫山初级中学 重庆 巫山404700
        摘要:古文与文言文有着本质的区别,在进行古文的阅读教学时,需要学生能够针对于古今异义词义辨析,同时,亦需要其能够在自主阅读中理解全文,并在文章主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文章的含义。在这一类型文章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辨性问题的设置与引导,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动力,从而在循序渐进中促进学生古文的理解与积累,并在思辨探究过程中,提升对于重难点的疏通与理解,从而使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灵活理解古文字词。
        关键词:叙事古文;初中语文;辨析力
        引言:
        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古文学习中的多个方面都有所促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古文的学习能力。在具体教学期间,则需要运用层层递进等方式,通过难易交替的思辨题设计,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思考,进而提升对于古文的理解。
        一、初中古文教学现状
        初中阶段的阅读文中,古文占据了尽一多半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元素,对于学生的学习亦是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其自身的文化涵养。然而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则较为片面,且多是以背诵为学习的手段与目的,没有充分理解古文的含义,以及文章的内涵,对于古人的重视度更是不足。且在学习过程中更是表面化现象严重,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学习。
        二、辨析力培养策略
        (一)优化习题设置,导向性推动课程理解
        既然是叙事性古文,那么其中多是具有情节的起伏。基于此,教师则可依据古文的情节变化,科学的设置具有思辨性的题目,进而将场景进行过渡切换。首先让学生针对于古文中的叙事部分从客观的角度进行阅读审视,以促使其得以将现代思路融入至古文中,通过探寻古今的差异,进而促进其体会古文叙事中所具有的言简意赅的特点[1]。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狼》一文中,教师则可依据屠夫与狼斗智斗勇的情节进行问题设置,如“假如你是屠夫,面对狼在你面前‘目似暝,意暇甚’,你会怎样应对?”,通过这一思辨性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对于古文理解的迫切度得以有效提升,更是使得学生在进行古文理解的过程中,促使其有效融入故事环节。同时,在下文的阅读中,教师亦可进一步进行提问,如“另一只狼去哪里了?”,进而引导学生从文章寻求答案,这时学生在教师思辨性问题的引导下,从而加深对于古文的理解。


        (二)探究主题深意,激发开放性思路观点
        在这一类型的文章中,通常会在结尾进行全文总结,而这一部分亦是学生理解古文的核心关键点[2]。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则可从文中的词句中,引导学生感受文中的深层情感,进而设立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古文内容,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开放性思维下,加强对于古文中作者情感表达的辨析能力。
        例如,在《狼》中的结尾部分,可先让学生分类寻找其中含有情感抒发的语句,进而结合“以物喻人”的手法,进行问题引导,如“作者在文章末端对狼进行了讽刺,你觉得除表面意思之外,其内在含义是什么?”,针对于这一问题,教师则可进一步进行提问引导,以步步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个故事,狼在古文中代表了怎样的形象等,进而将文中的深层含义引申而来,以促使学生能够在思辨的过程中,能够对全文进行理解,并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以避免古文学习期间与实际脱离的现象。
        (三)系统设置目标,梳理整合性文章思路
        在进行古文的学习过程中,亦需要引导学生针对于全文进行叙述,以提升学生对于古文的整体把握,从而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将情节的发展有效表达。例如,在《木兰诗》中,教师则可让学生展开情节的回顾与复述,或者利用小标题的方式将文中的情节进行全面归纳。进而针对于其中某个环节进行提问,让学生将这一环节的情节进行简述。与此同时,教师亦可给予学生几个提示词,让学生依据关键词进行有条理、有逻辑地进行复述。通过这样的思辨环节,能够使得学生在进行全文复述的过程中,深化对于文章的理解与记忆,并加强对于古文词语的掌握,同时,亦能够针对于学生古文学习的情况作以了解,并培养其语言及思考能力。
        (四)聚焦课文话题,提升古文回顾式效果
        此外,在进行这一模式的教学时,教师亦可针对于古文进行教学延伸,以促使学生得以利用现代思维角度,给予古文赋予新的含义,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同时,深化对于古文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木兰诗》中,教师则可将全文总结的任务抛于学生,如“你认为花木兰代父从军这一现象,如果在现代社会有什么意义?”,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有效提升,并在现实连接的角度下,亦是能够促使学生结合自身视角进行讨论,从而提升讨论的效率。
        三、结束语
        在叙事古文的学习中,通过设置思辨类问题,能够有效推进古文教学的成效,使得奇偶学情得以在课堂中有效转换,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亦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则需依据教学内容,将课文中所含有的现代化思想理念,不论相同与否,都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古文理解水平,使得学生得以在这一学习模式下,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从而促使学生在古文阅读中的思考力得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胡浙苏. 借叙事古文培养初中生辨析力的策略[J]. 语文课内外, 2020, 000(001):315-316,301.
        [2] 陈娜娜. 拟思辩题练辨析力——初中语文借叙事古文培养初中生辨析力的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