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丹丹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青峰山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使学生能够通过大量阅读获取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中开展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使其积累大量的知识。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内在涵养。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阅读兴趣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为语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和基础,老师需要在遵循课本内容的前提下,积极为学生延伸教学内容,走进学生身边的真实生活,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阅读延伸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逐渐使得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阅读的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讨论。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基本方法和重要途径,要想培养出能力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及人才,增强阅读能力是教学工作的基础。听、说、读、写等教育过程中必经的能力培训,都是基于稳定的阅读能力下才能够继续培养完善的。因此,阅读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关键作用。小学时期,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都处于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这段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强,利于习惯的养成,所以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机。在这个时期,为学生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轻松的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力的延伸。为此,小学的阅读能力教学是语文科目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掌握科学的培养方式和途径,才能确保学生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顺利的培养和完善其阅读能力。
二、培养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
学习是循序渐进的,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长期日积月累的阅读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和传授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的知识面进行拓展,以课外学习的方式来增加阅读量,使学生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加深理解,透过书本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及情况,推荐不同类型的课外书籍,让学生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能够有所涉猎,培养知识的全面性。同时鼓励学生的阅读行为,帮助其促成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社会和生活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刺激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含义,通过沟通引发思考,把正确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完善。
三、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除了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外,还需要搭配以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进行引导,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略读与精读结合。略读就是首先指导学生通读文章,或者书籍的前言、目录,了解故事梗概,在此基础中选择重点内容或者描写比较精彩的部分详细的阅读,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勤于动笔,教师要鼓励学生圈点赏析书籍中一些经典的片段,要让他们养成深度、细度的良好习惯,学生还可以在书籍的空白之处记录下对于文章的看法,遇到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还可以抄录下来,细细的品读。课外书籍阅读完成之后,可以结合整个的故事架构写读后感或者阅读日记,教师可以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堂,让学生自由的交流,进而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四、.重视阅读的积累
阅读能力的高低,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读者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的知识积淀。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建立在阅读者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古语有云: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平时阅读的积累,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积累。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多看、多观察、多体验、多思考,积累大量的素材和经验;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跳出课本,广泛涉猎古今中外的图书,去阅读、去思考、去摸索,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观念。经过长年累月的锻炼和积累,学生在阅读书本的过程中,就会无意识地动用自己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和价值观念,将它们运用到阅读理解之中,从而领悟出新的知识,也会成为学生阅读观的一部分,进而构造新的阅读体系。
五、提高审美能力,大胆想象
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密切相关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内外书籍,品味其中的好词和好句,通过这些来发现美和品味美。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出文本情景交融的意境,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同时教导学生鉴赏富有艺术力和感染力的词语、段落,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艺术美。通过对比喻、拟人、排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情感表达上的揣摩和分析,让学生吸收这些典范的语言素材为自己所用,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接触文本为基础,依据文本的主题进行多样的扩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产生对文本的认识。教师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品读后大胆地想象和补白,跳出文章,使学生感悟自己个性韵味情感的美丽。教师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和想象,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悟,都会成为对文章情感的一次探究之旅,文章的情感和形象也因此变得饱满起来。
综上所述,感悟就是一种创造,是对事物和心的发现过程中的创造,是基于感受之上的更深层次的体会,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注重语言文字的传授和积累,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独特的感悟力,启发学生从阅读中感受出语言的情感信息,感悟语文,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心思考,用心领会,咀嚼文字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认识和顿悟,使语文课堂散发出人文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