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杰
辽宁省凌源市幼儿园
摘要:歌唱是人类表达、交流思想感情的最自然的方式之一,也是儿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儿童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儿童的情感体验,陶冶儿童的情操,启迪儿童的心智,完善儿童的品格,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关键词:情感;技能;创编 歌唱能力
歌唱是传递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是对人类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非语言艺术。离开了歌唱,人类就会变的索然无味。匈牙利著名音乐大师柯达伊说过:歌唱是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好的音乐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民族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人的自信心,而不健康的音乐则会腐蚀人们的灵魂,因此他主张应从小注意歌唱教育。歌唱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就要开始,而幼儿园中小班尤为关键,若教育方法不得当,会为以后的能力培养带来障碍。
我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对小班幼儿歌唱能力的培养做了一系列的具体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强弱感受能力
小班幼儿年龄小,能力差,对于音乐的掌握更是肤浅,而要幼儿理解和掌握住音乐中声音的强弱,则更是不容易的。于是我就借助幼儿平时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声音让幼儿从有明显对比的声音中去领会和分辨声音的强弱。小动物是孩子们最喜爱的,平常接触也较多,所以幼儿爱模仿小动物的叫声,日常生活中的鸡鸣狗叫都能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而让幼儿从小动物的叫声中去辨别,体会音的强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歌唱活动《我爱我的小动物》中,如小花狗的“汪汪”叫声最强,小花猫的“喵喵”叫声弱,小鸭子的“嘎嘎”叫声强,小鸡的“叽叽”叫声弱,同时还有幼儿能说出:“妈妈哄小弟弟睡觉的声音弱,而爸爸发脾气时的声音强。”如用击锣的声训练“×― ― -|×― ― -||节奏;击鼓的“咚――咚――”声训练“×-|×-|”节奏;石英钟“嗒、嗒、嗒、嗒”的走动声训练“××|××|”节奏;小闹钟“嘀嗒、嘀嗒”的走动声训练“×× |××|”节奏;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叫声训练“×××”节奏;汽车的“嘀嘀― ―”喇叭声训练“××|”节奏……等。
由于注重了让幼儿从熟悉的声音中去辨别声音的强弱,现在我班小朋友在进行歌曲演唱时,基本上能用强弱不同的力度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了。
二、重视幼儿的节奏和音准的培养
音乐教育应该使儿童在音乐各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而构成音乐的要素很多,其中节奏和音准是最基本的,于是我就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材料进行节奏和音高、音准的训练。
每节音乐活动前,我都会事先在小黑板上,写出几个简单的适于小班幼儿来读唱的节奏型,并要求边拍节奏边读唱出来。有时老师先示范,幼儿模仿,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起来尝试拍节奏练习,这样既训练了节奏,又学会了打拍。
同时老师还用手势协助演唱歌曲,用体态律动去精心设计练习和游戏,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音乐的气氛,使幼儿在有计划的活动或游戏中发展视觉和听觉,增强节奏感。其次音准方面,我在幼儿唱歌时尽量避免了逐字逐句的教唱方式,而是为幼儿创设歌唱情境,通过情境表演或利用实物图片操作,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熟悉歌曲旋律。而且活动之前,让幼儿随着琴声站起来练习,训练幼儿的听觉和音准能力,这样幼儿对歌词熟了,节奏也掌握了,音准自然也提高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大部分幼儿的节奏感和音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幼儿歌唱基本要求
由于人类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因此每个人都能够发展这种才能,在儿童早期,4-6岁处于声音和音调敏感性发展的关键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 “最要紧的是看幼儿,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在开始开展音乐活动时,首先要教会幼儿歌唱的站姿与坐姿,唱歌时应保持身体和头部的放松和正直,两笔自然下垂或放在腿上,面部放松保持自然的微笑,呼吸自然,嘴巴自然张开、咬字时嘴巴稍微张大,在唱歌的时候还可以微微晃动身体,让幼儿注意力更加投入到歌曲中。在幼儿学习歌唱初期时,很多幼儿都会卖力的用嗓子唱歌,这时老师应该用手势示意幼儿声音可以小一些,歌曲唱完后应告诉幼儿要学会保护嗓子及大声唱会给嗓子带来的危害。我们在学习欢快的歌曲时,有些幼儿的表情非常僵硬,教他微笑时,感觉比哭还难受。这时老师应该要求幼儿放松自己的身体,想一想快乐的事情,多关注这些幼儿,时间久了在孩子们唱歌时都会流露出可爱自然地表情。孩子们在唱歌时会更用心更加专注和感兴趣。
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力
1.歌词创编。
歌词创编是是音乐活动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加,能充分的地体验和享受自我表达的乐趣;同时,它对幼儿的音乐认识能力及创造能力意识的培养也有大大的益处。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押韵,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想象,为歌曲创编出生动形象、有趣的歌词。例如:歌曲《我有小手》:“我有小手我拍拍拍,我有小手我拍拍拍,我用小手拍。”我们可以引导幼儿“我们的小手还可以怎么用啊?”让小朋友自己动脑想一想,充分调动每一个幼儿积极主动性,真正让幼儿自己开动脑筋去想,原来我们的小手可以敲、摸、捏等。
2.创编动作。
为歌曲创编动作是创造想的歌唱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对于结构简单、工整,歌词内容富有动作性的歌曲,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想象,为歌曲创编出生动形象而有趣的表演性动作。如《五官在哪里》这首歌明确提示了动作,动做创编简单。
3.创编伴奏。
引导幼儿用拍手、乐器演奏等方式为歌曲创编伴奏,即增强了幼儿的节奏感,又提高了歌唱的兴趣。如《这是我的家人》,老师可引导幼儿创编出不同的节奏型,在选配不同的打击乐器。比如这是我妈妈我可以用很清脆的声音,这是我爸爸我们可以用低沉的声音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音乐不仅是一门听觉艺术,而且是一门极富有个性的艺术,每一个幼儿对作品内容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幼儿是成长发展的个体,音乐是其个体发展的一种表现,在音乐活动中自然会表现出素质能力上的差异。抓住活动中幼儿表现的细节性反应,这不仅对我们开展音乐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会让孩子们都喜欢、感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2年10期 在歌唱活动中提高音乐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