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庄梦生
[导读] 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明确学生素养的定位
        庄梦生
        揭西县上砂镇新岭小学     515421
        摘要: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在提倡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明确学生素养的定位,围绕学生素养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内涵,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途径,期望对实现语文学科育人功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素质;核心素养
        在语文课程体系中,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进行明确论述,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要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为参照,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能力,对综合素质进行重新定位,使其涵盖语言素质、思维素质、审美素质、文化素质四个方面,并围绕综合素质培养探寻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综合素质内涵分析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整合知识,积累语言经验,并将语言知识与经验运用到实践中的素质。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点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1]。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想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多种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在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理解语言知识点,运用多种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审美体验、审美评价活动中形成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需要对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标准进行适度转化,定性为审美感知与体验,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课文学习、课外读物阅读等途径,扩大阅读量,感受到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美、情境美、意象美等,使小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方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并自愿加入到文化传承中,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的社会阅历尚浅,对多样化的文化认知不足,所以语文教学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教育资料,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小形成文化自信。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
        (一)读写结合,提高语言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认清阅读与写作之间的紧密联系,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自主建构语言知识体系,提高语言建构能力[2]。同时,教师要在阅读的驱动下安排写作任务,帮助学生将阅读获得的知识经验运用到写作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步提升,从而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素质。以《少年闰土》为例,在教学时教师要突出讲解鲁迅先生对闰土外貌的描写,让学生自主分析关于外貌描写的细节之处,并通过外貌描写在脑海中勾画出闰土的形象,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在此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仿照闰土外貌的描写手法,任意选择一名身边的同学进行外貌描写,使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运到写作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问题启发,提高思维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素质发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唤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为学生创建自由讨论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逻辑性、发散性思维素质,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探究能力[3]。以《小英雄雨来》为例,教师让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提出问题:课文对雨来妈妈追赶调皮的雨来进行了着重描写,但是却对雨来被鬼子抓住的情况描写偏少,这是为什么呢?大部分学生很难回答出这一问题,教师可将这一问题作为悬念性问题,再通过提出其他启发性的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获得此问题答案。教师提问:雨来在面对鬼子威胁、迫害时是怎样逃脱的呢?有的学生回答:雨来很聪明,藏在了水里。教师接着提问:课文为了表现出雨来拥有高超的游泳本领和聪明的思维,在课文前面已经描写出来了,这对于全篇而言起到了什么作用呢?学生恍然大悟,一致认为,前面的细致描写为后面的雨来成功脱险做了铺垫。在教师启发式提问的步步引导下,学生能够理顺思路,发展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语境分析,提高审美素质
        小学语文教材中记录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怀,能够为学生带来美感体验。为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美文,采用语境分析法带领学生沉浸在美文营造的意境中,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以《荷花》为例,文章有一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描写得十分精妙,用“冒”字展现了荷花的动态美,教师要让学生细细品味“冒”字的用法,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冒”字运用的好处。有的学生认为“冒”字能够让人感受到荷花灵动的气息。有的学生认为“冒”字表现了荷花生长速度很快。有的学生认为“冒”字写出了荷花的生长姿态美…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肯定,顺势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可以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基础上将“冒”字更换成其他字吗?学生们跃跃欲试,提出了“钻”、“顶”等替换字。通过在本节课教学中运用语境分析法,既能够让学生沉浸在原文营造的情境美、语言美之中,学习作者的精妙用词,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提出对“冒”的替换建议,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意境美。
        (四)诗意挖掘,提高文化素质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当前,小学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文化出现了漠视态度,加之小学生一直以知识与技能学习为主,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导致小学生的文化素质不高。所以,教师必须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属性,通过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以《清明》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由来、古今习俗,扩增学生对清明节的认知,从而使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又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发展历史、节日饮食、节日习俗,播放有关重阳节的视频片段,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氛围,进而为学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三、结论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要以高中语文核心素养框架为蓝本,对综合素质内涵进行重新定义,使其涵盖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四个层次的素质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读写结合、问题启发、语境分析和诗意挖掘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蓝雪华.初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1(1):38-39.
        [2]蓝庆乐.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9):78-79.
        [3]姚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界,2020(14):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