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策略探析

发表时间:2021/6/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5期   作者:武文杰
[导读] 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武文杰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第五小学  
        摘 要: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语文课堂 表演性朗读 运用策略
        语文是学生小学时期的必修课程,有效的语文教学,能够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基础。在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虽然部分语文教师会根据全新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但是教学结果与教学目标却大相径庭。而将表演性朗读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一、表演性朗读的内涵
        表演性朗读是在传统朗读教学基础上所研究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所指的是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要运用表演的方式将课文朗读出来,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體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并与作者产生共鸣。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表演性朗读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学生还是要配合教师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表演,并且在表演的过程中还要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表演性朗读教学的价值,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表演性朗读的分类
        (一)片段表演性朗读
        小学语文课本,会选入很多的有意义的文章,比如鲁迅的《少年闰土》、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等。但是并不是所有耐人寻味的文章都适合进行全篇的表演性朗读。一般小学的课堂时间为四十五分钟,所以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时间较少。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先选取合适的文章片段自己有感情、具有表演性的朗读一遍,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方式再读一遍。这样的话,小学语文老师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大胆地进行表演性的朗读,从而真正理解到艺术散发出来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少年闰土》一课,其中关于少年闰土叉猹片段描写所使用的一系列动词,很多学生害怕表演,小学语文老师可以选取这一片段,自己具有表演性地朗读一遍,为学生做一个好的示范,再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性的朗读。与此同时,让学生理解表演性朗读的意义,有意识地给学生做示范,加深他们对文章片段的记忆和理解,通过表演,更好地学习课本中的内容。
        (二)全文表演性朗读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的风格,进行完整地呈现故事情节。全篇表演性朗读可以让学生得到一定的启发,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和学习课文。


        课外书籍有很多关于寓言或者是童话等故事,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亡羊补牢》、《掩耳盗铃》等,这些故事都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进行表演性朗读,故事中的每一人物都有他自己的特色,他们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思想内容丰富深刻。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将这些故事融入到语文课本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知识时,也可以体会到故事中的温暖、聪明以及乐观,让他们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理解。
        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挑选出故事性情节不够明显的文章,对其中的人物进行改编或者是创造,再让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模拟表演,让他们的思想得到释放,丰富他们的想象力。
三、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只能被动的接受语文知识,并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不仅无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性朗读进行教学时,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和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水平。教师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学时,可以将学生评论分为几个小组,让其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朗读,朗读时还要明确人物关系和角色,必要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肢体动作来增强朗读效果。
        如学生在学习《泉水》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就要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会读和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还要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师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时,可以让同桌之间互相朗读,或者是根据文章所提到的事物进行划分,让每一位学生代表一种事物进行朗读表演,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抓住事物本身的特点,进行准确的朗读,从而体会到泉水多、清、甜的特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以此实现教学目标。
四、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性朗读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进行制定的,其中具有丰富的语文知识,但是教师在运用表演性朗读教学时,要清楚的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用这种教学方式,切不可盲目的跟风,而是要对教材中的文章进行选择和优化,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最终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生在学习《比尾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性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熟读文章内容之后,上台进行朗读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所扮演动物的特征加入一些肢体动作,增加表演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能够清楚的了解动物尾巴所具有的特征。
        教师在进行表演性朗读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合理的文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能够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培养表演性朗读的技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当中。表演性朗读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借助情景再现,情景模拟等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与文字融为一体。真正体会到文字的力量,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在表演性朗读中获取经验与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