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山西省吕梁市贺昌中学 033000
摘要:人格塑造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数据统计显示,大多数人要用尽一生的时间来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人格塑造受多方因素的影响,环境、父母和教育等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对青少年来说,在校学习的过程无疑对其人格塑造有很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语文对人格塑造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格塑造,也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先决条件之一。所谓一个健全的人,不仅要求其身体是正常的,其心理也要是健康的。因此,本文围绕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的人格塑造进行相关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核心素养;人格塑造
一、引言: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塑造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且人格塑造的时间也非常之久。从懵懂的童年时期,到开始对人格有一点概念的青少年时期,再到人格塑造基本成型老年时期。人格的塑造和健全一直伴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在青少年时期,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最重的时期,在这个过程中,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语文这两个学科都和人格塑造紧密相连。虽然这两个学科对于人格塑造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但也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的。只有对从心里健康教育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下的人格塑造有着充分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塑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健康者,即人格健全者,不仅要躯体无病,而且要精神愉快,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学生要学会认识自己、面对自己、接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调整心态。如果实在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教师要从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选择常见的代表性问题,进行分析,寻找产生的原因,并说明预防心理问题产生的措施[1]。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利的。
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群体而言,他们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更应该强调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面临学业压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利用适当的方式来正确调节心理问题。一方面,青少年群体要能够自觉并且主动地对自己的心理做出一定的疏导,通过各种手段来调节自己的压力、焦虑和不安等情绪。心理上处于特殊阶段的学生,在面对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难题时,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尤其对高中生来说,可以说他们是处于人生十分重要的阶段,他们面临的也是来自各方的压力。在心理上更容易产生一定的偏差,更重要的是,高中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这就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够发挥课程的的作用,真正的解决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高中生人格塑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对于人格塑造来说,可能表面上看影响就没有像心理健康教育这么明显和深刻,但是也不容小视。从高中语文的知识内容来说,我们知道,高中语文的课程教学涵盖非常广泛的知识,仅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就对人格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2]。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都传递着正直、坚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广泛流传的事例,还是古代知识分子对梅兰竹菊精神内涵的推崇。无一不是向大家传递着健全人格的塑造。
而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来说,高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听说读写的基础训练上,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文素养,包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这些综合能力的养成都与人格的塑造息息相关。在健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也要求每个人能够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能够学会和这个社会和谐相处,能够运用各种综合能力去解决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这些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虽然语文核心素养对人格塑造的表现并不突出,但是却必不可少。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对人格塑造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为人格塑造的内涵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调。
四、从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健康人格进行塑造
首先,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能够做好课堂的输出。能够寻找那些高中生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案,帮助学生能够真正的找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也要同步,要通过各个平台的宣传,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能够通过学校的宣传引导学生能够建立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能够帮助同学们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其次,教师应该能够寻找有突出代表的人物,对其精神内涵进行深入挖掘,通过正向的、积极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引导学生能够追随那些榜样和模范的脚步,也能够健全自己的心理,成为一个各方面都积极的人。为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奠定一定的现实基础。
而在语文课堂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语文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也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的引导和输出。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体会作者的情感,做到培养自己的共情能力。也要做到能够对文章内各个人物的情感的正确把握,不断地引导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在任何时刻都要具备定的人文情怀。这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无疑是有帮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还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都应该能够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开放性的课堂氛围,这真正地有利于学生健全人的塑造[3]。学生在塑造自己的人格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即我们所谓的人格自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只能是做一定程度的引导工作,引导学生能够成为一个积极正向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但是具体的行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进行选择。每个人的这一生,所有的喜怒哀乐,悲伤快乐和痛苦都要靠自己来体会。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只能是给予一定的建议,并不能代替他们去体验自己的人生,也不能为他们选择何种人格。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之下,教师都应该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引导学生能够自己多去经历,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去有更多的感受和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氛围内,能够选择成为自己想要的人,塑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人格。
总结: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人格的塑造也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只有在理解这两方面对于学生人格塑造的不同作用,才能更好地做到引导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语文课堂,都应该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做好引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需要能够做到帮助学生真正的解决自己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语文课堂的教学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如此才能使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敏.浅该新形势下和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J].群文地,2011(11).
[2]孟维杰,心理学文化品性[D].长春:吉林大学,2006.
[3]叶浩生,理论心理学辩析[J].心理科学,1999(6).